导读: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哪诗作者是谁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整诗是什么这两句诗代表什么 kicota 1年前他留下的回答 已收到1个回答 不能相信 花朵 该名网...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哪诗作者是谁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整诗是什么这两句诗代表什么
kicota
1年前他留下的回答
已收到1个回答
不能相信
花朵
该名网友总共回答了19个问题,此问答他的回答如下:采纳率:89.5%
题西林壁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
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鉴赏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后世影响本诗被纳入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页以及苏教版练习中 中心:《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后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
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人教版四年级第一学期22页、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的24页均有.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1年前他留下的回答
3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哪诗作者是谁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整诗是什么这两句诗代表什么 的全部内容,如果大家还对相关的内容感兴趣,请持续关注上海建站网!
标签:
内容声明: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由第三方用户投稿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用户负责。上海建站网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连带责任。上海建站网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严格审核相关关内容,如您发现页面有任何违法或侵权信息,欢迎向网站举报并提供有效线索,我们将认真核查、及时处理。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