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谁能详细的解释一下“道不远人”? 特gg 1年前他留下的回答 已收到2个回答 wwl1984 春芽 该名网友总共回答了14个问题,此问答他的回答如下:采纳率:92.9...
谁能详细的解释一下“道不远人”?
特gg
1年前他留下的回答
已收到2个回答
wwl1984
春芽
该名网友总共回答了14个问题,此问答他的回答如下:采纳率:92.9%
这一句话选自《中庸》.
《中庸》是儒家又一重要经典,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它的价值远远超过《大学》.程颐说:“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子思(公元前483~前402年),孔子之孙,他是战国初人,相传《中庸》为子思所作.但就其内容考察,此书不可能成于《易传》之前,至少是同时代的作品.而且“孔门心法”的说法也不确切,因为孔子当时还没有这样深刻系统的思想.为了弥缝其中的矛盾,朱熹作《中庸章句序》时将其加以虚化,不提孔子,并将这种“心法”的由来上推至尧舜.朱熹说:“《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人,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翻译:
孔子说:「中庸之道是离人不远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远离人群,那就不可以称之为道了.」
人的自觉行为与道的关系必须要加以检讨,这里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忠恕”与“道”的关系.对《中庸》所谓“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程颐从字面意义上解释为子思为了教化的方便,有意将忠恕与道拉开了距离.一些学者亦持类似的看法.然弟子侯仲良后来修正说:“以学者施诸己而不愿,然后不施诸人,故谓之‘违道不远’,非以忠恕为违道不远也.”(见《胡宏集·论语指南》)意思是说,“忠恕,违道不远”,并非是指“忠恕”本身“违道不远”,而是说人如果做到了“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的忠恕之“事”,便是以自己的行为实际证明了“人”的“违道不远”,而不能将忠恕之事与忠恕之道分割开来.胡宏和朱熹都继续了侯仲良的这一思路.从而,“忠恕,违道不远”等语便应读做:忠恕,是说明人离道不远的,譬如“施诸己而不愿,然后不施诸人”的行为就是道的表现.这说明随着理学的发展,道不离物的原则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1年前他留下的回答
4
思考的氧气
网友
该名网友总共回答了8个问题,此问答他的回答如下:
道不远人,远人非道
【原文】
子日:“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1)’执柯以伐柯,睨(2)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3),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
1年前他留下的回答
1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谁能详细的解释一下“道不远人”? 的全部内容,如果大家还对相关的内容感兴趣,请持续关注上海建站网!
标签:
内容声明: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由第三方用户投稿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用户负责。上海建站网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连带责任。上海建站网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严格审核相关关内容,如您发现页面有任何违法或侵权信息,欢迎向网站举报并提供有效线索,我们将认真核查、及时处理。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