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求蝜蝂传中的文学常识,内容见下1、通假字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文言句式请打的准确一点、多一点,答得好的 求蝜蝂传中的文学常识,内容见下1、通假字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文言句式请打的准确一点、多一点,答得好的加分,是《蝜蝂传》里的! 女巫的童话 1年前他留下的回答 已收到1个回答...
求蝜蝂传中的文学常识,内容见下1、通假字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文言句式请打的准确一点、多一点,答得好的
求蝜蝂传中的文学常识,内容见下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5、文言句式
请打的准确一点、多一点,答得好的加分,
是《蝜蝂传》里的!
女巫的童话
1年前他留下的回答
已收到1个回答
metoogo
网友
该名网友总共回答了18个问题,此问答他的回答如下:采纳率:100%
1.七年级上
1、昂首观之,向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童趣》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论语十则》
4、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山市》
5、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不,通“否”,表疑问.《陈太丘与期》
七年级下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伤仲永》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木兰诗》
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坐,通“座”,座位.《口技》
4、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两小儿辩日》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副词,通“只”.《狼》
3.A 安 (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2)衣食所安(养)
B 卑 (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备 (1)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
(3)犹得备晨炊(准备)
比 (1)其两膝相比者(靠近,挨着)
(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等到)
鄙 (1)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2)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
(3)先帝不以臣卑鄙(出身鄙野)
毕 (1)毕力平险(尽)
(2)群响毕绝(全部)
兵 (1)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武器)
(2)上使外将兵(军队)
薄 (1)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2)薄暮冥冥(迫近)
C 长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
(2)北市买长鞭(与“短”相对)
(3)但愿人长久(长久,健康)
(4)死者长已矣(永远)
(5)木兰无长兄(排行最大)
(6)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头领)
策 (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
(2)执策而临之(鞭子,马鞭)
(3)策勋十二传(记录)
诚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实在,的确)
(2)帝感其诚(诚心)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称(1)称其气之小大(相称,适合)
(2)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3)流辈皆称其贤(称)
辞 (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2)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驰 (1)愿驰千里足(骑)
(2)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出 (1)方其出海门(发、起)
(2)出则方叔、召虎(在边疆打仗)
(3)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
(4)计将安出(产生)
从 (1)木兰从军(参加)
(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跟从)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听从,顺从)
(4)便舍船,从口入(沿着,顺着)
D 大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壮观,雄伟)
(2)又一大儿醒(年纪大)
(3)定伯曰"大善"(很,非常)
当 (1)木兰当户织(对)
(2)当是时,妇手拍儿声(正在……的时候)
(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应当)
(4)锐不可当(抵挡)
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2)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伐无道,诛暴秦(正道,封建社会认为好的政治局面)
(4)得道者多助(仁政)
(5)不足为外人道也(说,告诉)
得 (1)既出得其船(寻到,找到)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体会)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看到)
(5)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6)二者不能得兼(能够)
(7)余因得遍观群书(得以,能够)
(8)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度 (1)不教胡马度阴山(度过)
(2)度已失期(揣测,估计)
(3)崔九堂前几度闻(次)
端 (1)东坡右手执卷端正(端头)
(2)不能指其一端(项目)
(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端正)
等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同样)
(2)公等遇雨(诸位,表多数)
E 日 (1)不知日之入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太阳)
(2)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3)于是与亮
情好日密(一天天)
F 凡 (1)则凡数州之土壤(凡是)
(2)凡三往(总共)
方 (1)方七百里(见方)
(2)方以长(长方形)
(3)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当……时候)
发 (1)野芳发而幽香(开)
(2)一时齐发(发出)
(3)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迹)
(4)发闾左谪(征发)
(5)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发动)
霏 (1)日出而林霏开(雾气)
(2)若夫淫雨霏霏(雨雪盛大的样子)
分 (1)今天下三分(划分,分开)
(2)必以分人(分配,分给)
(3)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
(4)忠陛下之职分也(fèn,职分,本分)
奉 (1)为妻妾之奉(通“俸”侍奉)
(2)奉命于危难之间(接受、奉行)
(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养)
赋 (1)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文章)
G 顾 (1)顾野有麦场(看)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
(3)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故 (1)公问其故(原因,原故)
(2)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
(3)故余虽愚(所以)
(4)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5)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的样子)
(6)广故数言欲亡(故意)
更 (1)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2)醉则更相枕以卧(进而)
(3)更相庆(互相)
(4)更上一层楼(再、又)
(5)举杯销愁愁更愁(更加)
固 (1)君子固穷(安于)
(2)齐人固善盗乎?(本来)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4)汝心之固(顽固)
观 (1)予观夫巴陵胜状(看,观看)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观赏)
广 (1)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宽广)
(2)无高山大野可登临以自广(扩大)
苟 (1)苟富贵,毋相忘(如果,假使)
(2)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
(3)苟无饥渴(或许,表希望)
光 (1)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2)仿佛若有光(光线)
归 (1)云归而岩石暝(聚拢)
(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3)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过 (1)过秦汉之故都(经过)
(2)及鲁肃过寻阳(到)
(3)人恒(过犯过失)
(4)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超过,胜过),
H 号 (1)阴风怒号(呼啸)
(2)号为张楚(定国号)
(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号令)
(4)故自号曰醉翁也(别号)
和 (1)政通人和(和睦,协调)
(2)春和景明(温和,和暖)
鸿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大)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鸟名)
患 (1)且人患志之不立(担忧、忧虑)
(2)无冻馁之患(忧患)
(3)为乡人所患(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
环 (1)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四处)
(3)环滁皆山也(环绕)
惠 (1)大王加惠(恩惠)
(2)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或 (1)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2)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J 极 (1)南极潇湘(到)
(2)此乐何极(穷尽、尽头)
加 (1)而山不加增(更加)
(2)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
(3)弗敢加也(虚夸,以少报多)
间 (1)立有间(一会儿)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5)遂与外人间隔从不间断(间隔,隔开,不连接)
见 (1)乃入见(拜见)扁鹊见蔡桓公
(2)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通"现")
(3)见往事也(知道)借 (1)每假借于人(借)
(2)愿借子杀之(依靠)
(3)借第令毋斩(即使)
景 (1)春和景明(日光)
(2)四时之景不同(景观,景物)
将 (1)出郭相扶将(扶持)
(2)公使驱将惜不得(助词,用在动词后面,无实义)
(3)上使外将兵(率领,带领)
(4)将非鬼也(或许)
(5)公将战,曹刿请见(即将)
(6)则命一上将(将军)
具 (1)未曾识书具(用品)
(2)各具情态(具备)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
(4)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都)
居 (1)面山而居(居住)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位置)
(3)居十日(经过,停留)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停留)
举 (1)举大计,亦死(发动)
(2)举头望明月(抬头)
(3)百里奚举于市(选择,被任用)
(4)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
(5)死即举大名耳(传扬)
(6)董生举进士(参加)
绝 (1)群响毕绝(停,没有)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
(3)以为妙绝(极)
(4)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5)往来而不绝者(断)
尽 (1)林尽水源(尽头)
(2)尽善尽美(达到顶点)
(3)一食或尽粟一石(完)
(4)利尽南海(全部取得)
(5)进尽忠言(尽量,尽可能)
际 (1)横无际涯(边际)
(2)外与于际(接,连接)
就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2)颓然就醉(接近)
K 苦 (1)何苦而不平(愁)
(2)天下苦秦久矣(对……感到痛苦)
开 (1)连月不开(放晴)
(2)天门中断楚江开(开通,通)
L 临 (1)临溪而渔(来到)
(2)执策而临之(面对)
(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快要)
(4)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居高视下)
M 名 (1)不能名其一处(说出)
(2)名之者谁(命名)
(3)则题名其上(名字)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著名)
(5)何忧令名不彰耶?(名声,名望)
木 (1)能以径寸之木(木头)
(2)以至鸟兽木石(树木)
N 能(1)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能够)
(2)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技能)
Q 强 (1)凶强侠气(强悍)
(2)赏赐百千强(有余)
(3)不可强以仕(勉强)
(4)慕义强仁(力行)
(5)以弱为强者(强盛,强大)
(6)项为之强(通“僵”,僵硬)
情;(1)虽不能察,必以情(实情)
(2)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友情)
请 (1)请献十金(请允许,敬辞)
(2)曹刿请见(请求)
(3)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请教)
且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
(2)且焉置土石(况且)
(3)存者且偷生(暂且)
去 (1)一狼径去(离开)
(2)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出(距离)
奇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
(2)长约八分有奇(多一点)
R 若 (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与夫连用,作发语词)
(2)曾不若孀妻弱子(比得上)
(3)若为佣耕(你们)
(4)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如果)
S 善 (1)岂爱人之善(专长)
(2)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好)
(3)罗敷善蚕桑(擅长)
少 (1)少时(一会儿)
(2)意少舒(稍微)
(3)饮少辄醉(不多)
(4)陈涉少时(年轻)J'
舍 (1)屋舍俨然(房屋)
(2)便舍船,从口入(舍弃)
(3)故决然舍去(丢开、离去)
食 (1)设酒杀鸡作食(食物)
(2)食不饱,力不足(吃)
2.(1) 默而识之(《论语》十则)
识:(古义:记 今义:知道,认识)
(2) 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居:(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
(3) 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益:(古义:更、更加 今义:多用于名词,利益、益处)
(4) 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
请:(古义:“问”的意思 今义:邀、聘、求之意)
(5) 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6) 故使人问这(《扁鹊见蔡桓公》)
故:(古义:副词,特意 今义:事故、所以)
(7) 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汤:(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8) 我以日始出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去:(古义:离 今义:到.[用于从所在地到另一个地方])
(9) 春社近(《游山西村》)
社:(古义:土地神 今义:社会的一个团体,指共同工作或一种集体组织)
(10)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郭:(古义:外城 今义:仅用于姓氏)
(11)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鄙:(古义:边境 今义:品质低下)
(1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顾:(古义:反而,难道 今义:看;照管、注意)
(13)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爷:(古义:指“父亲” 今义:指“爷爷”)
(14)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但:(古义:只、只不过 今义:转折连词)
(15)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安:(古义:疑问代词“怎么” 今义:常用于“安静”、“安全”等)
(16)如是再三《宋定伯促鬼》
再:(古义:专指第二次 今义:常用于重复,表“又一次”的意思)
(17)阡陌交通《桃花源记》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
(1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 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是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
(19)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无论:(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20)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
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就是“这样”的意思)
(21)芳草鲜美(《桃花源记》)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味道好)
(22)虽人有百手(《口技》)
虽:(古义:即使,表假设的连词 今义:虽然,表示转折关系)
(23)两股战战(《口技》)
股:(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24)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文理:(古义:文采和道理 今义:文章内容和词句的条理)
(25)无为在歧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无为:(古义:无须,不要 今义:顺其自然,不必有所作为)
(26)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儿女:(古义:小孩和女子 今义:指子女)
(27)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何苦:(古义:愁什么 今义:表示反问语气,不值得,犯不着)
(28)谈笑有鸿儒(《陋室铭》)
鸿:(古义:大 今义:鸿雁,书信)
(29)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丝竹:(古义:指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今义:丝绸和竹子)
(30)听妇前致词《石壕吏》
致:(古义:对.说话 今义: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悼念等的话)
(31)出入无完裙(《石壕吏》)
裙:(古义:泛指衣裳 今义:指裙子)
(32)烈士暮年(《龟虽寿》
烈士:(古义:指有雄心壮志的人 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的人)
(33)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
一般:(古义:一种 今义:指普通)
(34)年已蹉跎(《周处》)
蹉跎:(古义:过时 今义:用于光阴白白地过去)
(35)令名不彰(《周处》)
令:(古义:好的 今义:命令)
(36)何坐(《晏子故事两篇》)
坐:(古义:犯罪 今义:多用于“坐下”)
(37)其实味不同《晏子故事两篇》
其实:(古义:[其:它的][实:果实] 今义:一个词,用来说明某一事实的连词)
(38)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
小生:(古义:小青年,后生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9)居数月(《塞翁失马》)
居:(古义:停留,这里是经过的意思 今义:住)
(40)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十九:(古义:十分之九 今义:指一个数目“十九”)
4.①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用船
④东歌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
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①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②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④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 函: 用匣子装.上次讲“函梁君臣之首”也是这样的解释.
⑤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缟素:穿孝服
⑥大楚兴,陈胜王 王:称王
⑦范增数目项王.目:示眼色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
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⑩质于秦. 质: 做人质
三.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使天下之主臣服.)
①生死而肉骨 肉:使……长肉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
③汗牛充栋 汗:使……出汗
④汗马功劳
⑤齐威王欲将孙膑 任命……为将
四.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
②鱼肉百姓 鱼肉:以……为鱼肉
③孟尝君客我 客:把……当作门客
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仅仅把亲人当作亲人,不仅仅把孩子当作孩子.”
⑤友风而子雨 以……为友;以……为子女
⑥幕天席地 以……为幕布;以……为席子
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五.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产品、收入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收获、心得
③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 作、制:措施、制度
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捕:搜捕活动
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⑦司马子反渴而求饮 饮:饮料、汤食
⑧少仲尼之闻 闻:见识
六.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让……争斗
②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屈:使……弯腰
③以夭梅病梅为业 夭、病:使……弯曲,使……生病
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发出声音
⑤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
⑥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
⑦生死而肉骨 使……复生
⑧惊天动地 使……惊奇;使……感动
⑨可烧而走也 使……逃走
⑩焉用亡郑以陪邻 《左传》使……灭亡
5.(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年前他留下的回答
10
[db:内容2]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求蝜蝂传中的文学常识,内容见下1、通假字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文言句式请打的准确一点、多一点,答得好的 的全部内容,如果大家还对相关的内容感兴趣,请持续关注上海建站网!
标签:
内容声明: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由第三方用户投稿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用户负责。上海建站网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连带责任。上海建站网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严格审核相关关内容,如您发现页面有任何违法或侵权信息,欢迎向网站举报并提供有效线索,我们将认真核查、及时处理。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