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四)冬与雪第四个故事就在这样的情感成长中来了。于是这个冬日的描写不再是寒彻入骨了。两个冬日死亡的故事,两段不同的冬景描写。这里笔调轻轻划过,自然发生的三个“来了”就这么将冬日敲进了人们的心扉。接下来的叙写也是淡淡的,就像每每如此,没有什么不一样。后面的例如“无边无际”以及“到我们看不到的远方去了”,这都是关于视觉的描写,视野是开阔的,心里也是开阔的。这里的有关于死亡的悲伤的气息减弱了,代之是一种...
(四)冬与雪
第四个故事就在这样的情感成长中来了。于是这个冬日的描写不再是寒彻入骨了。两个冬日死亡的故事,两段不同的冬景描写。这里笔调轻轻划过,自然发生的三个“来了”就这么将冬日敲进了人们的心扉。接下来的叙写也是淡淡的,就像每每如此,没有什么不一样。后面的例如“无边无际”以及“到我们看不到的远方去了”,这都是关于视觉的描写,视野是开阔的,心里也是开阔的。这里的有关于死亡的悲伤的气息减弱了,代之是一种坦然。作者的生死观在这里得到升华。冬日里的清水不再是透彻的冷,也是带给了我们清醒的温暖。
三、结语
生死就如季节不断的循环,这是自然的美丽,也是自然惠予我们的智慧。作者在四季的变化中领悟了关于生死的道理,逐渐变得超脱,坦然,豁达。春、夏、秋、冬,不仅仅是季节的符号,在这里它们本身的符号意义在作者笔下得到了更加深刻地延伸与扩展,它们是作者的发言代表,是作者心灵的声音。自然依旧是自然,四季依旧是四季,可是作者的心情下的四季成为了作者自己的四季。这是作者成长的印证,是作者情感演化的痕迹。被符号化的四季在作者笔下再次重新被符号化了。
——————————
参考文献:
〔1〕那晓波.伊斯兰教和回族的丧葬习俗[J].哈尔滨:黑龙江民族丛刊,1994.
〔2〕马宏武.回族的丧葬文化及其人文主义精神[J].西宁:青海民族研究,2003.
〔3〕任淑媛.回乡民间生存的深情吟唱—马金莲小说述评[J].银川:昌吉学院学报,2007.
〔4〕任淑媛.论马金莲小说中的西部回乡女子形象[J].银川:昌吉学院学报,2009.
〔5〕马晓雁.论马金莲小说中的女性关怀意识[J].固原: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
〔6〕顾广梅.在大地和神圣信仰之间的生命长歌[J].济南: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
(责任编辑 徐阳) [db:内容2]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马金莲与她的《长河》 的全部内容,如果大家还对相关的内容感兴趣,请持续关注上海建站网!
标签:
内容声明: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由第三方用户投稿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用户负责。上海建站网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连带责任。上海建站网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严格审核相关关内容,如您发现页面有任何违法或侵权信息,欢迎向网站举报并提供有效线索,我们将认真核查、及时处理。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