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部分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上海建站网(http://www.lvon8.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上海建站网(http://www.lvon8.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上海建站网手机版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每年的9月16日是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从1995年开始,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旨在纪念1987年9月16日签署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要求所有缔约国根据“议定书”及其修正案的目标,采取具体行动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 2013年主题:“一个健康的大气层是我们期望的未来”
背景
9月16日是“国际保护臭氧层日(International Ozone Layer Protection Day)”。
臭氧层是指距离地球25公里至30公里处臭氧分子相对富集的大气平流层。它能吸收99%以上对人类有害的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因此被誉为地球上生物生存繁衍的保护伞。
臭氧层破坏是当前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自70年代以来就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自1976年起陆续召开了各种国际会议,通过了一系列保护臭氧层的决议。尤其在1985年发现了在南极周围臭氧层明显变薄,即所谓的“南极臭氧洞”问题之后,国际上保护臭氧层的呼声更加高涨。
1976年4月,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决定召开一次“评价整个臭氧层”国际会议之后,于1977年3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有32个国家参加的“专家会议”。会议通过了第一个“关于臭氧层行动的世界计划”。这个计划包括监测臭氧和太阳辐射、评价臭氧耗损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对生态系统和气候的影响,以及发展用于评价控制措施的费用及益处的方法等,并要求联合国环境署建立一个臭氧层问题协调委员会。这个计划提出了对受控物质生产和使用的控制。
1980年,协调委员会提出了臭氧耗损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这一评价结论。
1981年,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建立了一个工作小组,其任务是筹备保护臭氧层的全球性公约。
经过4年的艰苦工作,1985年3月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通过了有关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该公约从1988年9月起生效。这个公约只规定了交换有关臭氧层信息和数据的条款,但对控制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条款却没有约束力。《公约》的宗旨和原则是正确的,促进了各国就保护臭氧层这一问题的合作研究和情报交流。
在《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对氯氟烃类物质进行控制,在审查世界各国氯氟烃类物质生产、使用、贸易的统计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多次国际会议协商和讨论,于1987年9月16日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并于1989年1月1日起生效。
“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参与条约的每个成员组织(国家或国家集团)将冻结并依照缩减时间表来减少5种氟利昂的生产和消耗(见下表第一组物质);冻结并减少3种溴代物的生产的消耗(见下表第二组物质)。具体情况列表如下:
5组氟利昂的大部分消耗量,将从1989年7月1日起,冻结在1986年使用量的水平上;从1993年7月1日起,其消耗量不得超过1986年使用量的80%;从1998年7月1日起,减少到1986年使用量的50%。
“蒙特利尔议定书”实施后的调查表明,根据议定书规定的控制进程并不理想。
1989年3-5月,联合国环境署连续召开了保护臭氧层伦敦会议与“公约”和“议定书”缔约国第一次会议――赫尔辛基会议,进一步强调保护臭氧层的紧迫性,并于1989年5月2日通过了《保护臭氧层赫尔辛基宣言》,鼓励所有尚未参加《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及《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国家尽早参加;同意在适当考虑发展中国家特别情况下,尽可能地但不迟于2000年取消受控氯氟烃类物质的生产和使用;尽可能早地控制和削减其它消耗臭氧的物质;加速替代产品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促进发展中国家获得有关科学情报、研究成果和培训,并寻求发展适当资金机制促进以最低价格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和替换设备。
1990年6月20-29日,联合国环境规则署在伦敦召开了关于控制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国第二次会议。57个缔约国中的53个国家的环境部长或高级官员及欧共体代表参加了会议。此外,还有40个非缔约国的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次大会又通过了若干补充条款,修正和扩大了对有害臭氧层物质的控制范围,受控物质由原来的2类8种扩大到7类上百种。规定缔约国在2000年或更早的时间里淘汰氟利昂和哈龙。到1995年,四氯化碳将减少85%;到2000年将全部淘汰。到2000年,三氯乙烷将减少70%;2005年以前全部淘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舒适生活的追求,制冷剂、发泡剂、喷射剂等化学制品被大量使用。这些制品中含有大量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如氯氟烃和含溴氟烃等,它们的大量排放对臭氧层构成严重威胁。臭氧层耗减的直接结果是:大气层中的臭氧含量每减少1%,地面受太阳紫外线的辐射量就增加2%,患皮肤癌的人就会增加5%至7%。过量的紫外线辐射可使农作物叶片受损,抑制农作物光合作用,改变农作物细胞内的遗传基因和再生能力,导致农产品减产或质量劣化。过量的紫外线还会杀死水中的微生物,造成某些物种灭绝。
设置目的
为了有效地保护臭氧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自1976年起陆续召开各种国际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决议,旨在全球范围内限制并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质。
1987年9月16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国际臭氧层保护大会,通过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简称《蒙特利尔议定书》),对控制全球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量和使用提出了具体要求。
1995年,联合国大会决定把每年的9月16日作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要求《蒙特利尔议定书》所有缔约方采取具体行动纪念这个日子。至2010年6月,已有196个国家签署了这一议定书。中国在1991年成为议定书缔约方。
成果
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蓝天,保护地球生命。20多年来,通过议定书各缔约方的共同努力,全球已将有害化学品的生产和消耗量减少了98%以上。
目前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正逐渐缩小。有预测认为南极臭氧层空洞可能在2065年前完全消失。
中国现状
臭氧层破坏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中国高度重视保护臭氧层工作,积极推动含氢氯氟烃淘汰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加强已批准的5个消费行业计划的项目实施等方面的努力,践行负责任发展中大国的承诺。
1991年中国成为《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以来,分别于1997、1999、2002、2003年实现哈龙、全氯氟烃、甲基溴、甲基氯仿生产和消费的冻结。2007年7月1日,中国提前两年半完成全氯氟烃和哈龙的淘汰;2010年1月1日,中国又全面淘汰四氯化碳和甲基氯仿;2011年9月15日,我国含氢氯氟烃淘汰整体战略和行业计划获批,批准项目资金共计2.65亿美元,标志着我国正式启动含氢氯氟烃的淘汰行动。近20年来,中国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共计10万吨生产量和11万吨消费量,约占发展中国家淘汰总量的一半,完成了联合国《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简称《蒙特利尔议定书》)阶段性履约任务。
中国颁布实施了100多项政策法规,形成了以禁止新建、改建、扩建生产线,实施生产、消费、进出口配额许可证制度为核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2010年6月1日开始施行《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进一步规范了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
中国累计获得多边基金约8亿美元的支持,实施了400多个单个项目和18个行业计划,为3000多家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为完成第一阶段履约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历年主题
2015年:30年,共同修复臭氧层
2014年:保护臭氧层,保护我们自己,继续使命
2013年:健康的大气环境,我们期待的未来
2012年:为子孙后代保护大气层
2011年:淘汰氟氯烃:绝佳机会
2010年:臭氧层保护:治理与合规处于最佳水平
2009年:全球参与:携手保护臭氧层
2008年:《蒙特利尔议定书》——国际合作保护全球利益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的全部内容,如果大家还对相关的内容感兴趣,请持续关注上海建站网!
详情:操作步骤/方法1第一步,按快捷键打开win+R打开运行菜单2......
详情:操作步骤/方法1以常见的华硕联想品牌,操作系统为win10的......
详情:操作步骤/方法【方法1】1办理南京银行梅花借记卡有相应的条件......
详情:操作步骤/方法1从产品外观上进行判断,很多大牌的包包彩妆或者......
本站部分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上海建站网(http://www.lvon8.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上海建站网(http://www.lvon8.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上海建站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