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杜贵晨内容提要:"婴宁"即"撄宁",出自《庄子·大宗师》。《婴宁》即《庄子》"撄宁"思想的演义,写出了作者基于儒道等传统思想文化和实际生活经验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它不仅是蒲松龄早在十七世纪对女性、进而对人类生存困境的一个文学发现,而且是关于整个人类永远需要协调并为之付出沉重代价的个性与群体冲突的象征。《婴宁》是《聊斋》名篇,脍炙人口,但是它的意义并不容易了解。浅尝如珍馐佳馔,爽口悦目;深味则觉有...
杜贵晨
内容提要:"婴宁"即"撄宁",出自《庄子·大宗师》。《婴宁》即《庄子》"撄宁"思想的演义,写出了作者基于儒道等传统思想文化和实际生活经验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它不仅是蒲松龄早在十七世纪对女性、进而对人类生存困境的一个文学发现,而且是关于整个人类永远需要协调并为之付出沉重代价的个性与群体冲突的象征。
《婴宁》是《聊斋》名篇,脍炙人口,但是它的意义并不容易了解。浅尝如珍馐佳馔,爽口悦目;深味则觉有丝丝悲凉,起于字里行间。表层的喜剧色彩和内在的悲剧情味,使这篇以写"笑"著称的短篇小说跨在了喜剧与悲剧的边缘,成为女性命运和人类困境的一个绝妙的象征。而这一切又都被作者自觉并成功地隐括于题目之中了,近三百年来未见有揭出者,今试为一说。
查《辞源》"婴"通"撄";"婴宁"即"撄宁"。"撄宁"见于《庄子·大宗师》: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很显然,蒲松龄是取《庄子》"撄宁"为自己的小说命题。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者事不成。"蒲松龄为自己的小说取"撄宁"为题,当然出于慎重的考虑,还可以说是深思熟虑。则其一篇命意、构思,都不可能不受《庄子》"撄宁"之义的规范和制约。依今天写作理论家之说,"撄宁"当是蒲松龄此一小说的"旗帜、灵魂和眼睛"。对这篇小说的理解,若不抓住此点,总揽全篇,而由一般社会人生的观念作寻常解会,则难得其真义,有负作者哲思幻设、学际天人以为小说的良苦用心,那真成小说研究上历史的误会。
《庄子·大宗师》是庄子论"道"和"道"之修养的重要篇章。其中南伯子葵问于女w曰:"道可得而学邪?"女w回答,举自己教卜梁倚学"道"---"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的过程说:吾犹守而告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
下即前引"其为物"云云。也就是说,经过这样"三日"、"七日"、"九日"……若干的阶段,卜梁倚才达到了"撄宁"的境界,此境界乃"撄而后成",所以,"撄宁"即是学"道"达成的状态,又是达"道"成功的过程。换句话说,"撄宁"是对这样一个状态和过程的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则称"大宗师"。叶玉辚《白话译解庄子》引陆树芝说:"大宗师就是大道法。"《婴宁》对《庄子·大宗师》所讲论"大道法"的形象阐释,就从"撄宁"作为学"道"达成的状态和达"道"成功的过程两面下笔,结成婴宁性格和一篇思想的主构。
"撄宁"作为学"道"达成的状态,也就是"其(道)为(支配)物"的"将"、"迎"、"成"、"毁"之状,即如今本《辞源》"撄宁"条引唐·成玄英疏云:"撄,动也。宁,寂静也。……动而常寂,虽撄而宁者也。"释义说:"接触外界事物而不为其所扰乱,保持心境宁静。"今人曹础基《庄子浅注》则释曰:"撄宁,虽受干扰而宁静自如。"换句话说是在外物干扰下不为所动的宁静心境;清王先谦《庄子集解》序说:"余治此(按指《庄子》一书)有年,领其要,得二语焉,曰: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窃尝持此以为卫生之经,而果有益也。噫!是则吾师也夫!"又于《大宗师》揭示其旨说:"本篇云:人犹效之。效之言师也。又云:吾师乎!吾师乎!以道为师也。宗者,主也。""撄宁"即有"师(道)"为"宗(主)"的状态,也就是得"道","其要",则"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此可以说是对成疏"动而常寂"最通俗而准确的说明。我们看小说最后:母曰:"人罔不笑,但须有时。"而女由是竟不复笑,虽故逗亦终不笑;然竟日未尝有戚容。
就可以知道婴宁之为"撄宁",其思想性格正是《庄子》"动而常寂"得"道"状态的形象体现。
作为达"道"成功的过程,"撄"、"宁"间有前后因果的关系。晋郭象注"撄而后成"云:"物萦而独,不萦则败矣。故萦而任之,则莫不曲成矣。"释"撄"为"萦"。其注"见独"则谓"当所遇而安之,忘先后之所接,斯见独者也"。"独"即随遇而安、无先后古今之见的精神状态,也就是"撄宁"的"宁"。所以郭注"撄宁"句的意思即是说:人为外物所扰乱,才能成就宁静自如的心境;否则便不能成功。也就是说,遭遇外物干扰而顺应之(任之),委屈求全,无不能成功。清人郭嵩焘云:"《孟子》赵注:撄,迫也。物我生死之见迫于中,将、迎、成、毁之机迫于外,而一无所动其心,乃谓之撄宁。置身纷纭蕃变交争互触之地而心固宁焉,则几于成矣,故日:撄而后成。"小说婴宁因西邻子之事几遭祸患,经老母劝诫,然后才有"虽故逗,亦不复笑"的性格转变,达到无喜无戚的"常寂"状态,也正就是"撄而后成"的过程。因此,婴宁思想性格的转变,正就是《庄子》"撄而后成"这一达"道"成功过程的演义。
总之,"撄宁"既是对"道"的静态的写照,又是对"道"的动态的描述,是《庄子》所谓"道可得学"达成的境界与途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婴宁》一篇成为演义《庄子·大宗师》思想有深刻哲理性的小说。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渗透为小说精神,在哲学与艺术的结合上带有典范意义的小说名作。
这还可以进一步从作品的具体描写得到征明。作品中的婴宁为狐女,生于秦氏家,襁褓中被狐母携入深山,托于鬼母掬养。其居为"乱山合沓"的谷底茅舍,避世长成,如山花野草,天真烂漫,言笑由心,率性自然。鬼母说她"颇亦不钝,但少教训,嬉不知愁"。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爱笑:"笑容可掬"、"笑语自去"、"含笑捻花而入"、"嗤嗤笑不已"、"笑不可遏"、"忍笑而立"、"笑不可仰视"、"笑声始纵"、"狂笑欲堕"……。她的"笑",出于自然,是生命的欢歌,自由的乐章,象征了人生无忧无虑、一任性情的理想状态。蒲氏对婴宁的笑,在感情上是倾心爱悦赞美的,除写了她"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人皆乐之",还说"每值母忧悉,女至,一笑而解"。篇末曰:"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一篇小说的情感导向竟可以说是对婴宁之"笑"余音绕梁的颂歌。许多读者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最得会心。但是,小说写婴宁由无时不笑到"虽故逗亦不复笑"性格的转变,无疑显示了作品还存在另外的价值判断,那就是在理智上作者认为婴宁的"笑"不合"动而常寂"之道。鬼母曰:"有何喜,笑辄不辍?若不笑,当为全人。"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作者的看法,一种饱经世事挫磨产生的谨慎处世和超然于世俗的态度。对上引鬼母之言,清人但明伦评曰:"若不笑,不得为全人。"何体正评曰:"我正以其笑为全人。"都是自道性情,于作品真义、作者用心相去甚远,谓之南辕北辙,不为过也。而如今许多读者往往停留于《婴宁》写"笑"的玩味叹赏,则又不免只是看它表面文章。
按"全人"即完美之人,出《庄子·庚桑楚》:"圣人工乎天,而拙乎人。夫工乎天而x乎人者,唯全人能之。"这就是说,"全人"是比"圣人"还要高明的人。他既能保用天性(工乎天),又能顺应人事(x乎人),《庄子·达生》所谓"不厌其天,不忽于人,民几乎以其真",讲的就是此种为人境界。所以,得为"全人","工乎天"与"x乎人"二者缺一不可。以这个标准,婴宁之率性自然可谓"工乎天";但她的无时不笑,则显然是"拙乎人"。例如与王子服嬉游,从树上"失手而堕,笑乃止",已露其端倪;进一步,出山之后"不避而笑",引西人子肆其淫心,毕命成讼,累及全家,更是严重的情况。这些都表明以其"笑",不得为"全人",婴宁实际尚未达到"撄宁"的境界。但是,也正以这次严重干扰(撄)为契机,婴宁完成了性格的重大转变---"女由是竟不复笑,虽故逗,亦不复笑;然亦终日未尝有戚容。"这里,无"笑"无"戚"即是"宁",即所谓"置身纷纭蕃变交争互触之地,而心固宁焉"。而故事情节所显示因"撄"而"宁"的过程,也就是所谓"撄宁者,撄而后成者也。"其结果就是婴宁成了鬼母所期望的"全人",亦作者一篇人物故事的归宿。这里既有《庄子》"撄宁"观的直接影响,也有作者社会的人生经验的介入。在作者看来,世事难测,人葆其天真,却不可以一任其天真,女性尤应如此。这是作者的人生理想与现实可能的折衷,是他练达人情之见。
《庄子》人生态度的根本特征,是"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大宗师"即"大道法",不可能不染有这种悲观的色彩。蒲松龄由《庄子·大宗师》取义,"婴宁"形象的处理便不免带有庄子人生态度的消极倾向,例如婴宁不能不改变其"笑辄不辍"的一任性情之态,便是明证。但是,蒲松龄在不得不写出婴宁性格逆变的过程中,突出了"工乎天"与"x乎人"有不能相兼的一面。他说:"女由是竟不复笑,虽故逗,亦不复笑。"一个"竟"字,透露作者对婴宁从此损其天然的深切遗憾和发自内心的慨叹。在作者看来,婴宁的笑无疑是美的。这种赞美态度在潜意识上也许带有男子赏玩女性的嫌疑,但其根本还是对人之个性生而自由的肯定。而世事纷扰,人生多忌多艰,女子的处境则尤为难堪,即以"笑"而言,充其量只能"有时而笑"。在这两难的选择中,作者由现实的教训不得已而使婴宁成为"全人",为补偿这遗憾、排遣这悲哀,作者于故事结末安排了婴宁"生一子,在怀抱中,不畏生人,见人辄笑,亦大有母风云"。"异史氏曰"一段议论,更于房中为女性留下一畅其笑的小小空间。这一良好的用心,正表现了作者为婴宁不能不有如此归宿命运所承受的痛苦。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人类困境的永久象征---《婴宁》的文化解读的全部内容,如果大家还对相关的内容感兴趣,请持续关注上海建站网!
标签:
内容声明: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由第三方用户投稿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用户负责。上海建站网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连带责任。上海建站网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严格审核相关关内容,如您发现页面有任何违法或侵权信息,欢迎向网站举报并提供有效线索,我们将认真核查、及时处理。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