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部分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上海建站网(http://www.lvon8.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上海建站网(http://www.lvon8.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上海建站网手机版
蓬安县(四川省南充市下属县)
蓬安县,四川省南充市下辖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公元507年(南朝天监六年),梁武帝为纪念司马相如,设置新县,以相如之名为县名,公元1371年,并入蓬州,公元1913年蓬州更名“蓬安”,截止到2013年,蓬安县幅员面积1334平方公里,总人口713227人(户籍人口),辖39个乡镇,县城区面积9平方公里,县城常住人口11万人。蓬安是一座新型的工业城市和宜居城市,蓬安工业园区是经国家发改委和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工业园区,四川省重点培育的成长型百亿工业园区。蓬安城区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嘉陵第一桑梓、金城山。
中文名称: 蓬安
外文名称: Pengan Xian
别 名: 蓬州
行政区类别: 市辖县
所属地区: 中国四川省南充市
下辖地区: 相如、兴旺、罗家、等
政府驻地: 相如镇政府街18号
电话区号: 0817
邮政区码: 637800
地理位置: 中国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游
面 积: 1334平方公里
方 言: 四川话
气候条件: 亚热带湿润季风
著名景点: 大城山,白云山
火车站: 蓬安站
车牌代码: 川R
区划代码: 511323
1县情简介2行政区划3人口民族4地理地形5道路交通6经济发展7社会事业8风景名胜9著名人物10特色美食11历史沿革目录
1县情简介
蓬安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东西宽约22.1公里,南北长约61公里,东与营山县、渠县接壤,南与岳池、广安相依,西与高坪、南部相邻,北与仪陇相连,幅员面积13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9万亩。蓬安县
蓬安县,公元507年(南朝天监六年),梁武帝为纪念司马相如,设置新县,以相如之名为县名,公元1371年,并入蓬州,公元1913年蓬州更名“蓬安”,截止到2013年,蓬安县幅员面积1334平方公里,总人口713227人(户籍人口),辖39个乡镇,县城区面积9平方公里,县城常住人口11万人。
蓬安县地处嘉陵江中游,有着嘉陵江沿江城市中为数不多的梯形古镇码头。嘉陵江清溪河贯穿县城,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城市。形成了生猪、葛薯、蚕桑、水果四大农业支柱产业。
蓬安是一座新型的工业城市和宜居城市,蓬安工业园区是经国家发改委和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工业园区,四川省重点培育的成长型百亿工业园区。蓬安城区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嘉陵第一桑梓、金城山。
2行政区划
截止到2013年,蓬安县下辖15个镇,24个乡:相如镇、徐家镇、利溪镇、正源镇、龙云镇、龙蚕镇、杨家镇、福德镇、银汉镇、巨龙镇、兴旺镇、罗家镇、河舒镇、锦屏镇、金溪镇、鲜店乡、石孔乡、金甲乡、茶亭乡、诸家乡、高庙乡、济渡乡、骑龙乡、柳滩乡、群乐乡、长梁乡、两路乡、三坝乡、新园乡、开元乡、凤石乡、南燕乡、天成乡、新河乡、海田乡、石梁乡、睦坝乡、平头乡、碧溪乡。
政府驻地相如镇政府街18号。
3人口民族
人口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县境人口450户,2938人。正德七年(1512),增至915户,19917人。明末清初,战事频繁,人口锐减。清顺治十年(1653)仅223丁(按丁与口1:4.99折算),约1100余人。清康熙年间(1662—1722),遂有“湖广填四川”,境内人口剧增,至光绪二十二(1894)增至191024人。民国时期,人口生育顺其自然,至民国38年(1949)增至370204人。
1950年至1957年,全县出现第一次生育高峰,四年间净增3.97万人,1957年达44.28万人。1959年,全县人口自然负增长16475人,自然增长率为-38.67‰,1960年,全县人口自然负增长20256人,自然增长率为-49.98‰。“文化大革命”期间,人口生育陷入无政府主义状态,全县出现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10年间净增14万余人。其中,1967年至1968年两年间净增3.4万人。1953年、196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高达31.66‰、40.82‰。1975年,我县落实计划生育措施,人口增长得以控制。1975年全县自然生育率72.12%,1977年自然生育率下降到55.4%,1980年为16.8%,1985年已控制到4.7%。1985年,全县人口60.27万人,出生率14.45‰,自然增长率7.68‰。
2003年,全县总人口68.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85万人,非农业人口11.37万人。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全县人口密度为511人/平方公里。
2008年,全县总人口71.0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0.5万人,非农业人口10.57万人。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全县人口密度为534人/平方公里。
2012年合作店(组)713227人(户籍人口),其中农业人口591813人,人口密度为535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7‰。
民族
我县人口普查显示:
1982年,全县有回族、藏族、白族、苗族、满族5个少数民族,仅24人。
1990年,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满族、侗族、白族、土家族、哈里族、傣族、黎族、傈傈族、佤族、拉诂族、纳西族、羌族、乞佬族21个少数民族,共206人。
2000年,全县少数民族人口达412人。2007年,有傣族、白族、土家族、蒙古族、回族、满族、藏族、黎族、维吾尔族、高山族、羌族、壮族、彝族、裕固族、苗族15个少数民族,共1787人。
2009年,有23个少数民族,共约1600人。
2012年,有23个少数民族,约1600人。
4地理地形
蓬安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介于北纬30°44'~31°17',东经106°10'~106°10'之间,东与营山、渠县接壤,南与岳池、广安相依,西与高坪、南部相邻,北与仪陇相连,东西宽约22.1公里,南北长约61公里。幅员面积13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9万亩,地貌以丘陵低山为主,浅丘带坝为辅。一般海拔在500—800米之间。
5道路交通
蓬安交通便捷。达成铁路、国道318线、省道仪华路、南渠路纵横交错,县城距成(都)南(充)广(安)高速公路入口和南充机场60公里,积极地融入了南充“半小时经济圈”、成渝“两小时经济圈”。即将通车的南大梁高速公路,从蓬安10分钟到营山,30分钟达南充。89公里嘉陵江穿境而过,两个航电枢纽工程的建成,使沿江成为黄金水道。
6经济发展
国民经济
2003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242844万元,人均4624元,人均GDP3818元。工农业总产值200673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89414万元,人均2367元;工业总产值111259万元。
2008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628605万元,人均11475元,人均GDP9808元。工农业总产值1426237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03973万元,人均5024元;工业总产值1122264万元。
2012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06.0696亿元,比2011年增长14.0%。蓬安县
农业
解放后,蓬安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1952年,全县粮食总产增至2.12亿斤,比1949年翻了近一番。1958年以后的“左”倾错误和严重自然灾害,导致1960年至1962年粮食产量下降,畜禽饲养量锐减。1962年,全县粮食总产1.65亿斤,生猪出栏7.78万头,近于1952年的生产水平。1963年至1965年,纠正“左”倾错误,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工农业受到干扰和破坏,粮食、生猪产量徘徊不前。1976年,全县粮食总产2.77亿斤,略高于1966年;生猪饲养量25.72万头,比1966年减少9.10%。1978年,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林、牧、副各业迅速发展。1980年,全县粮食总产突破4亿斤。
2008年粮食产量6.8亿斤,农业总产值303973万元。
2012年,引进培育江苏雨润、华西特驱等17户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生猪、水果、蚕桑等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大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重点打造覆盖6个乡镇、面积62.6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一区三园”,同步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和新村聚居点建设,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加快发展。蓬安被列为四川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县”、“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2012年,全县粮油总产39万吨、出栏生猪90万头、产茧163万公斤、出产无公害蔬菜14万吨,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3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10.4亿元。
工业
50年代中期,蓬安县对私营工业和手工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并初步发展了工业。195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339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5.66%。1958年,突击兴办化工、机械、炼铁、玻璃等国营工厂,转集体企业为国营企业,年末国营企业职工较1957年净增4145人,增长7.44倍,而工业总产值仅有976万元。其后,各厂亏损,损失严重。1985年,各类工业企业达198个,定型企业产品达37个,工业总产值达8160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比1949年增长62.75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0.73%。1987年,我县全面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和多种经营责任制,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1992年开始对全县企业进行“股份和股份合作制改造”。1995年共有工业企业3670个,工业总产值27121万元。
2003年,除水、电、气外,全县所有企业全部改制成为民营企业。全县工业经济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形成了电力能源、机械冶金、农产品加工工业的三大工业支柱。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个,工业总产值81819万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9875万元,规模以下工业单位1260个,其中:规模以下工业企业73个,个体工业户1187个,工业总产值29440万元。200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个,工业总产值623316万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16849万元,规模以下工业单位521个,工业总产值505415万元。
2012年,省级百亿工业园区建成面积拓展至8平方公里,累计投入43.07亿元,入驻工业企业74户,构建起以机械冶金园、食品轻纺园为平台的“一体两翼”工业发展格局。实施嘉宝汽车生产线扩能、赛克斯纺织生产线改造等重点技改项目107个,开发新产品463个。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4户,形成了以水电能源、机械冶金、丝纺服装、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发展集群。201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8亿元、入库税金1.45亿元,
贸易
解放后,蓬安县逐步建立国营商业体系,发展供销合作商业,到1953年,已初步形成国营、合作、私营三种商业成分。1956年,国家对私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绝大部分转入公私合营和合作店(组),仅剩少数个体商业。1958年至1961年,受“左”倾错误影响,把供销合作商业和公私合营、合作店(组)纳入国营商业,限制个体经商,取消集市贸易。1962年至1964年,恢复多种商业成分和集市贸易,商业逐步繁荣。1966年至1975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物资紧缺,市场供应紧张。1978年以后,实行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允许个体商业发展,开放集市贸易。1982年后,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允许农民进城镇经商,私营商业和新办的集体商业发展较快。1985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0282万元。199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232万元。
2003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841万元。解放以来,群众购物经历了供销社凭票购买、超市自由选择、网络淘宝的过程。2008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896万元。
2012年,我县积极改善城乡消费环境,商业、物流、服务等行业加快发展,住房、汽车、保险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新建、改扩建城乡农贸市场16个、星级酒店2家,培育商贸企业67户。2012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4亿元,三产从业人员达到10.89万人。
旅游
旅游业蓬勃发展。2003年共接待游客14.7万人次,旅游收入4450万元。2008年共接待游客47万人次,旅游收入2.9亿元。
2009年12月19日,蓬安县“嘉陵第一桑梓”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初步通过国检。琴台夜月、嘉陵晚渡、牛渚渔歌、五马排空、广慈晓钟、马鞍樵唱、石壁晴云、双篷叠翠,古“蓬州八景”美不胜收;小乐山群佛雕像、巍巍龙角山、大深南海、省级风景名胜区白云山避暑山庄、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嘉陵第一桑梓”、抗蒙遗址运山城等新“蓬安六胜”留连忘返;“百牛渡江”生态奇观,让国内外游客叹为观止。全县有4条精品旅游线路,即以利溪两河塘、运山古城、古相如县城、茶亭蓬池坝等为主要景区的历史文化旅游线,以白云山、大深南海和马回、金溪两级渠化后的嘉陵江为主的生态旅游线,以千佛岩、小乐山、龙云寺、龙角山为主的宗教旅游线,以利溪、三坝、河舒等锦橙100号示范带、河舒桃花村、城郊农业生态园、农家乐等为主的观光农业旅游线。
2009年,蓬安周子古镇被评为四川旅游“十大魅力风情古镇”,被纳入全省十大精品旅游线路。2012年旅游日益繁荣。完成龙角山景区、周子古镇和滨江文化休闲区景观建设,加快推进漫滩湿地和相如故城保护性开发,“嘉陵第一桑梓”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区,被纳入全省十大精品旅游线路。蓬安县城被命名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周子古镇被评为“四川最美古镇”,培育出河舒桃花村、金溪沈家坝村等市级特色乡村旅游示范村,打造了“百牛渡江”等优秀旅游品牌。2012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3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1亿元。 蓬安县
交通
1949年,蓬安有私营木船229只,运力2443吨,年均吞吐量1.23万吨。1985年运量达42.2万吨,较1949年增长33.2倍。1995年,有轮船97艘。2003年,有轮船141艘。建成马回电站、金溪航电两个航电枢纽工程,89公里嘉陵江穿境而过,沿江成为黄金水道。1985年,公路有省道过境路2条、县道7条、乡道26条、专用道5条,总长367.7公里。全县除濒江的三坝、大泥、万和外,乡乡通汽车。石孔乡、海田乡村村有公路。1990年,全县所有乡镇全部通车。1995年,全县公路总长398公里,汽车744辆,人力车(辆)654辆。2003年,全县公路总长597公里,汽车660辆,拖拉机203辆。达成铁路、国道318、省道仪华路、南渠路纵横交错,县城距成南广高速公路入口和南充机场30公里,积极融入了南充“半小时经济圈”、成渝“两小时经济圈”。2008年,全县公路总长798公里,营运汽车722辆,拖拉机328辆。
2012年交通路网日臻完善。累计争取交通补助资金6.2亿元,完成地方交通项目投资8.6亿元,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联通城乡的道路交通网络。重大交通项目加快实施,达成铁路复线蓬安段电气化扩能改造全面完成;南大梁高速利溪、河舒互通连接线工程快速推进;渝川陕高速蓬安段开工建设;总投资2.5亿元的嘉陵江二桥加快建设;占地67.2亩的汽车客运新站主站房基本竣工;改造国、省、县道286公里。2012年,全县公路通车总长1946公里,等级公路比重达到85%。
邮政电信
1953年,蓬安邮局派人力架车去长乐与南充邮局交接邮件;同年秋,南充经蓬安至营山邮路,改为委办汽车运送邮路;1958年5月,改为自办汽车邮路;1960年,省邮电局辟成都经南充、广安、渠县、营山、蓬安返成都邮路,昼夜兼程;1962年夏,改为南充经蓬安至营山,当天往返;1972年6月,改为南充经蓬安、营山、渠县广安返回南充;1978年8月,再次改为南充经蓬安至营山,当天往返。1985年,全县乡村投递路线123条,共3026公里,有邮件接转点385个,投递考核点370个,直投面占村、组总数的55.56%;1995年,邮政业务总量589万元;2003年,有邮政局(所)61处,邮路总长度499公里,邮政业务收入1026万元;2008年,邮政局(所)57处,邮路总长度1260公里,邮政业务收入1300万元;2012年,蓬安邮政局下辖8个支局,建成43个邮政储蓄联网网点、8个邮政报刊亭、7个城市投递段道,农村投递路线(单程)3105公里,全县邮政业务收入4131万元。函件业务:2012年19万件、业务收入221万元。包件业务:2012年0.68万件。2012年新增绿卡2.1万余张,邮储余额净增1.5亿元。报刊发行:2012年318万份,业务收入129.2万元。
解放后,通讯持续发展。1985年,电话线路按标准化改建为695线对公里,交换机总容量980门,实装电话717部。1995年,电话总容量5000门,电报机7部,电报电路4路,市内电话年末户数2885户,农话年末户数648户,电讯业务总量73万元。2001年,开始国际互联网用户705户,2003年,移动通讯用户41030户,电话用户49081户,电讯业务收入4818万元。2008年,移动通讯用户151600户,电话用户79600户,电讯业务收入9659万元。
2012年,蓬安电信公司固定电话用户34855户、天翼手机用户34036户、数据通信业务15978户,其中无线固话5000户,党政、金融、教育、安全等专网专线1300余条。全县信息化建设累计投入资金600万元。已有486个行政村开通固定电话,近150个自然村开通宽带业务,建成6个信息化示范乡镇、宽带村和85个天翼村。
2012年,蓬安移动分公司投入2300余万元建成2G基站172个,在城区以及主要乡镇中学建设并开通TD基站33个、载频200块,光缆杆路长度达1500余皮长公里,其中一杆100余皮长公里,室内覆盖系统8套,渠道网点112个;公司用户数达到19万户,较2006年增长217%;实现运营收入9531万余元,较2006年增幅181%。蓬安联通建成了覆盖全县的长途、IP业务网、互联网和本地PSTN网,移动网络容量达到12万门,基站180余个,城区覆盖率达98.5%,乡村覆盖率达91%。成功推出了移动办公、政府执法、位置服务、股票机专用卡、监测监控、无线数传、汽车信息化等行业应用。2012年,在网用户达5.98万户,实现主营收入2660万元。
金融
解放后,蓬安金融业变化巨大。1950年,蓬安仅有一家中国人民银行蓬安县支行。1954年至1955年,分批组建信用社57个,基本实现乡乡有社。1985年底,全县有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保险公司和信用社六个系统,县、区、乡金融机构74个,职工402人,形成遍布全县城乡的金融网络。
2003年,县内有人行、工行、建行、农发行、农行、商业银行、城市信用联社等金融单位。1954年前,蓬安金融业务结算种类仅4种,1985年末达11种。1950年至1985年,全县银行、信用社纯利润达2510.3万元(信用社257.11万元)。1995年末,存款余额49134万元、贷款余额76953万元。
2003年末,存款余额232597万元、贷款余额156496万元。2008年末,存款余额571091万元、贷款余额262765万元。
2012年末,驻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23.6亿元、贷款余额43.2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50.11%和24.14%。加快“迅通工程”助农取款服务网点建设。全县助农取款服务点达1193个,乡镇覆盖率达100%,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全县累计发放银行卡111万张,户均达8张,覆盖率达100%;全县39个乡镇布放ATM机72台,覆盖率达23%;598个行政村设立POS助农取款点1193个,覆盖率达100%;财、税、库、银全面实现国库横向联网,电子扣税率达60%以上;注册企业(含个体工商户)1004家,注册企业开户(银行结算账户)比达70.22%、开户企业获贷(贷款)比达43.26%。
7社会事业
科技
1958年后,科技机构相继成立,在农业、工业、医卫等方面,科普活动广泛开展。后受“大跃进”的影响,靠行政手段指挥生产,忽视科学技术,曾一度出现高指标、瞎指挥等现象。60年代初,科技机构被撤销,科普活动由各主管部门兼管。后又遭受“文化大革命”的折腾,科技活动停滞。1976年6月,县科委、科协机构恢复后,四级农科网相继建立。1985年,全县有国家科技人员4148人,农村有各类专业人才5671人,先后两次评定技术职称。全县取得科技成果111项,其中受省、地级奖励42项。到2003年底,共实施科技项目181项,开发科技新产品43项,申请专利48项,有2项荣获国家、省、市奖励。
2008年,全县共实施科技项目22项,开发科技新产品22项,推广新品种12个,申请专利21项。
2012年,在农业机械、新能源、纺织等企业实施科技项目5项,实现产值3680万元;开发新产品16个;推广新技术、新工艺29项;实施农业科技项目11项,新技术8项新增产值5300万元,新增专利80件。
蓬安县
教育
1953年,全县办有小学344所,在校学生2.99万人;中学1所,在校学生1294人。1958年,小学达819所,在校学生6.38万人;中学6所,学生2470人。1960年,蓬安中学考入大专院校学生人数占毕业生数的97.4%,获国务院嘉奖。1985年,全县有完全中学4所,初级中学3所,职业中学2所,小学戴帽初中58所,中等师范1所,中心及完全小学61所,村、民小570所,常年公、民办幼儿园(班)173班,在校学生及幼儿达13.77万人;办各类成人学校112所,学员9100余人,全县基本扫除文盲。1995年,有普通中学18所,中等师范学校1所,职业中等学校2所,小学校556所,学生8.82万人,教职工5202人。
2003年,有普通中学48所,职业中学2所,小学校42所,其他培训学校1所,学生10.40万人,教职工5532人。2008年,有普通中学46所,职业中学2所,小学校34所,学生10.46万人,教职工5145人。
2012年,全县共有幼儿园126所,幼儿11902人;小学58所,学生42357人;初中41所,学生26130人;高中8所,学生13800人。全县在职专任教师4596人,其中:小学教师2014人,初中教师1332人,高中教师1180人,学历合格率分别为100%、100%、99.8%。全县享受“两免一补”(免教科书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学生人数67425人次、金额2029.44万元,其中:免教科书费633万元,免杂费201.44万元,补助寄宿生生活费1195万元。
文化
解放后,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发行、图书发行收藏借阅、新闻报道、广播电视、档案及群众文化机构相继建立,并不断完善,城乡群众文艺创作、文化宣传及娱乐活动日趋活跃,整理完成了《中国民间文学音乐舞蹈集成·蓬安卷》。
2003年,全县有乡(镇)文化站47个,村文化室598个,基层工会俱乐部287个,图书馆、室281个,图书发行门市部及专柜75处。县电视台光纤联网工程覆盖所有乡镇。文物征集与保护不断加强,馆藏文物949件,经省鉴定具有保护价值的地面文物131处。1985年开始编纂《蓬安县志》,1993年完成出版。第二轮《蓬安县志》(1986—2006)续修工作于2003年9月开始,各部门、各乡镇按续志统一设置的条目提供初稿,县志办组织人员总纂加工。2003年9月,成立司马相如研究会,修建了由四川省作协主席马识途题字的“司马相如故里”门阙。深度挖掘相如文化资源。2009年,自编大型史诗剧《相如长歌》赴蓉展演,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2011年6月,《蜀红》在全省重点戏剧创作与蓬安文艺繁荣现象研讨会上顺利首演,随即加演10场,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经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局推荐,《蜀红》作为全省唯一县级剧目,参加了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主办的“颂歌献给党”四川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新剧目展演。
2012年5月至7月,举办“欢乐周末•运动蓬安”篮球联赛98场,观众达10万余人次。2012年8月,蓬安县与台湾新竹县赴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录制了《城市1对1》“狮吼龙吟——对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访谈节目,蓬安非遗文化再次亮相国际舞台。2012年11月,县图书馆搬迁到青少年活动中心,每天接待读者200余人次。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县广播城市覆盖率100%、农村80%;电视城市覆盖率100%、农村98%。2012年,建成龙角山、龙云寺基站台,城乡电视节目由38套增加到58套,发展地面数字电视3000户。同时,蓬安广播电视台开设《蓬周刊》、《社会与法》、《新闻长镜头》等专题栏目,全方位、多视角、大容量反映经济社会发展、项目落实情况,展现了全县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取得的丰硕成果。每年编辑《蓬安新闻》240余期,自采电视新闻稿件2400余条,上报省市电视台新闻作品300余件、省市电台新闻作品300件。
体育
1952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现代体育活动广泛开展。1956年,县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各项体育活动顺利进行。1958年,在中学和部分小学推行“劳卫制”锻炼,有2万余人参加,860余人达标。“文化大革命”初,学校停课闹革命,体育活动一度处于停滞状态。1976年,开办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后,共培训出体育人才334名,考入大专体校和进入省体工队36名。1980-1985年,县内举办各类运动会20次,参加地区运动会13次,其中田径破地区纪录14人次,在省运动会上2人获名次。1986年-2003年,参加两届省青运会、两届地区青运会,创省纪录1次。
自1971年起,连续举办了27届职工篮球赛;自1995年起,共举办了7次元旦万人长跑活动;2003年,举办了全县农民运动会。
2007年,举办了全县第一届职工运动会,2008年,举办了老年太极拳比赛,2009年,举办了全县第二届职工运动会。
2011年6月,在相如文化广场开展了职工工间操活动,全县各系统近1000人参加了比赛。
2012年2月,组队参加了依格尔足球比赛并获得第二名。2012年5月至7月,举办了“欢乐周末•运动蓬安”篮球联赛98场,观众达10万余人次。
卫生
解放后,县、区、乡、村四级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网逐步形成,医疗单位遍布城乡,医疗队伍发展壮大,防病、诊病手段及医疗技术不断提高,控制和消灭了天花、伤寒、疟疾等主要急性传染病。1985年,全县城乡有医疗单位656个,病床1225张,医务人员2134人。内科较大的疑难病、外科胸部及颅脑手术均能在县内施行。
2003年,全县共有县级医疗卫生单位8个,中心卫生院8个,乡镇卫生院31个,村卫生站598个,民营医疗机构6个,个体诊所62个。全县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5人。全县有二甲医院1个,二乙中医院1个,一甲保健院1个,一甲卫生院5个。县疾控中心达到“县级二等”标准。创“爱婴医院”2家。
2008年,全县共有县级医疗卫生单位7个,中心卫生院8个,乡镇卫生院31个,村卫生站597个,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防疫站1个,全县有卫生事业人员1236人。
2012年,全县各类医疗机构达725个。其中县级医疗卫生机构7个、乡镇卫生院3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1个、村卫生室598个、个体诊所62个、民营医院6个,床位数2020张,每千人口床位数为2.97张。全县卫生技术人员1410人,执业(助理)医师631人,每千人口有执业(助理医师)0.93人,注册护士389人,每千人口有注册护士0.67人。2012年,全县医疗机构诊疗人次为326万人次,住院人数85884人,医院病床使用率为88.5%,住院病人平均住院日为7.4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578964人,参合率为100%,人均筹资水平从120元增加到280元,补偿总额从2005.12万元增加到9774.51万元。
8风景名胜
蓬安旅游资源丰富,风景宜人。现已建成了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嘉陵第一桑梓,其核心景区之一的周子古镇被评为中国最美小城、四川十大风情名镇和四川最美古镇。沿江而下的太阳岛和月亮岛,岛上绿草茵茵,飞鸟翔集,可见全国罕见的“百牛渡江”、“牛鸟谐居”等自然生态奇观。与周子古镇隔江而望的是草长莺飞的漫滩湿地和古色古香的相如故城。县城南部还有“川北小山峡”之称的国家AA级旅游风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大深南海,这里群山环抱,山清水秀,沟深林密,清静幽雅,景色宜人,是回归自然、康体健身、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
八景六胜
古“蓬州八景”:琴台夜月、嘉陵晚渡、牛渚渔歌、五马排空、广慈晓钟、马鞍樵唱、石壁晴云、双篷叠翠;
“蓬安六胜”:小乐山群佛雕像、巍巍龙角山、大深南海、省级风景名胜区白云山避暑山庄、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嘉陵第一桑梓”、抗蒙遗址运山城等。蓬安县金城山凤凰谷
金城山凤凰谷
金城山凤凰谷,金城山位于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鱼峰乡、南充市高坪区隆兴乡、蓬安县兴旺镇凤石乡的交界处,海拔824.6米,是川北最高点,为省级风景名胜,天然氧吧。主要景点有“小西天”、“南京门”、“神仙洞”、“晒经石”、“卧佛岩”、“白龙洞”、“打石洞”、“观日亭”、“金城禅院”、“盘丝洞”、“穿山洞”、“狮子崖”、“顶籽石”、“凤凰寺”、“凤凰谷”等108处。
小乐山
小乐山,位于蓬安县城南9.2公里原河舒区镜内,有小锣山和大锣山。位于于河舒、柳滩、碧溪三乡镇之间。主要景点有千佛岩、大佛殿、大佛头像。1983年7月23日,蓬安县人民政府公布小乐山摩崖造像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15日,南充市人民政府公布小乐山摩崖造像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镇
古镇,周口镇与锦屏镇,坐落在嘉陵江边的周口镇是蓬安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又因宋代学者、《爱莲说》作者周敦颐曾路过此地,并驻足讲学、著书,后人因此又称“周子镇”。古镇以上河街、下河街、盐店街(又称红军街)、顺河街四条古街为主。
2006年,蓬安县人民政府全力打造“嘉陵第一桑梓”旅游品牌,决定恢复周子古镇、财神楼等著名景点,并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拟把财神楼建成集民俗游乐、特色茶饮、财神朝拜、江滩观景于一体的游客集散中心。
大深南海风景区
大深南海风景区,大深南海风景区是依托蓬安县大深沟水库的山水资源开发建设而成的风景旅游区,位于318国道济渡乡境内,,距成都、重庆两小时车程,南充、广安一小时内到达,南有小平故居北有朱德故里。拥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及国家AA级旅游景区多重称号。大深沟水库于1958年动工建设,1978年完工并下闸蓄水,集雨面积21平方公里,主河道长12.60公里,总库容1051万立方米,属全国防洪重点中型水库。景区占地8平方公里,森林、湖泊、碧峰、瀑布、峡谷、草地等构成了自然景观。
嘉陵第一桑梓
嘉陵第一桑梓,是融合司马相如故里蓬安和嘉陵江蓬安段典型的田园风光概括产生的旅游区名称,按国家AAAA级旅游区规划建设。旅游区以蜿蜒美丽的嘉陵江为轴线,规划面积20余平方公里,总体布局为一江两岸三段四功能片十三区,包括一个全国魅力乡村,两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等人文资源;一片漫滩湿地,两个江心绿洲,四座名山等自然资源。
周子古镇
周子古镇,被誉为嘉陵江上最后的码头古镇。长约1000米的百年古街,除有首尾相连、错落有致的3000余套清代民居院落外,还保存有完好的濂溪祠、万寿宫、武圣宫、画江楼、沿仙观等古建筑遗址。
千亩漫滩
千亩漫滩,中国最大的湿地休闲公园。相如故城与周子古镇之间,4000余亩原生态的江滩芦苇丛生。
百牛渡江
百牛渡江,嘉陵江上的奇观。源远流长的嘉陵江在流过美丽的蓬安县城后,由于江水的冲刷,泥沙的沉积,形成两个巨大的江中岛屿:太阳岛、月亮岛。
9著名人物
蓬安系春秋巴国地,秦属巴郡,汉初置安汉县。公元前179年司马相如出生于此,公元507年梁武帝萧衍以其故宅为县治置相如县。明洪武年间相如县省入蓬州直辖,1913年改蓬州为蓬安,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建县历史。唐代诗人元稹、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宋代大文豪苏轼、理学家周敦颐,清代思想家姚莹等都曾到蓬安,或游历或讲学或为官,留下了宝贵的遗迹和政绩。蓬安近现代还孕育了农学家兰梦九、哲学家伍非百、藏学家张怡荪、数学物理学家魏时珍、革命先烈王白与等英豪。
10特色美食
河舒豆腐
蓬安河舒豆腐是用河舒镇独特水质推磨而成。据当地老人回忆,相传清顺治年间就有了名气。镇上的豆腐酒家更是众多,光有名气的就多达二三十多家,单听豆腐酒家的店名便是一道独特的视觉盛宴:“张大胡子豆腐城”,“张小胡子豆腐庄”,“张文革豆腐店”,“桂花村豆腐庄”“河舒豆腐山庄”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更有无名小店兼营豆腐买卖的,尽管如此,但依旧食客众多,生意兴盛。
川北乡村滑香肉
油润滑爽,软烂醇香,肥而不腻,风味隽永,川北乡村的滑肉余韵悠远,让人久久回味无穷。
相传在唐贞观年间,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病得很厉害,整日卧床不起,茶饭不思,简直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于是诏告天下,凡能让皇上开胃进食、恢复健康者,将受重赏。有一位民间厨师得知消息,便来到长安,为太宗皇上献上一道他精心制作的佳肴:一道肥而不腻,滑嫩可口的猪肉菜。唐太宗刚刚将肉放在口中品味,肉就滑进了肚里,一连吃了好几块,肉的香味久久留在口中。吃完后,太宗称赞不已,并称这道菜为“滑肉”。从此,唐太宗胃口大开,身体渐渐康复。这位厨师便留在宫中当了御厨,滑肉也就随着成名并流传于后世了。
姚麻花
蓬安特产姚麻花系清朝乾隆年间在宫廷里担任御厨的姚氏先人专办清朝皇帝秘制的御用食品,后来姚氏先人辞官回乡,其制作麻花的独门宫廷御膳的手艺也随之带回了家乡蓬安,并历代传秘至今。蓬安特产姚麻花采用上等小麦精粉与嘉陵第一桑梓景区里内富含铁,硒等元素健身养生的神龙泉水精致而成,目前已开发有椒盐,肉松,芝麻,怪味,红糖,麻辣系列产品,无防腐剂,天然绿色食品,自然状态下课储藏六个月以上,独具特色的现场制作工艺和上乘的产品品质,被誉为“无法复制的巴蜀一绝”畅销川内外,深受社会各界广大消费者赞美。
蓬安县樟茶鸭
樟茶鸭
蓬安嘉陵第一桑梓周子古镇内,有一种远近闻名的特色美食,名叫樟茶鸭。樟茶鸭是一道有着神奇来历和厚重文化内涵的天下美食。相传,清朝同治年间,成都人黄晋临在清宫御膳房给慈禧太后当差,慈禧太后平时吃腻了山珍海味,于是便吩咐下去,要御膳房研制一些新的美食出来改换口味,御膳房岂敢怠慢,黄晋临便灵机一动,将御膳房里的熏鸭和卤鸭的传统制作工艺改成用樟树叶来熏制。熏制出来的樟茶鸭色泽金黄,外酥里嫩,醇厚鲜美,香味独特。如今,樟茶鸭综合了清宫秘制的精髓做法和民间樟茶鸭的独特做法,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和改良,已成为相如故里的一大特色美食。
11历史沿革
蓬安地域名称历经“相如县→蓬州→蓬安县”的变迁。
春秋系巴国地;
秦系巴郡;
汉初置安汉县;
南朝梁时,县境始置县,北部为大寅(后改名蓬池),南部为相如;
南朝天监六年(公元507年),梁武帝为纪念司马相如,以蓬安绝大部分和周边地域设置新县,以相如之名为县名,以相如故宅为县治;
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北周所置蓬州由安固(营山境)徙大寅;
南宋淳祐(公元1241年—1252年)间,徙治河舒镇燕山寨;
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再徙至相如,至元二十年(1283)设立蓬池县;
明太祖洪武(公元1368年—1398年)间,设相如县,直属蓬州;
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并入蓬州;
清世祖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蓬州改为不领县的县级散州;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取蓬州、安汉县名之首,蓬州更名“蓬安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川北行署南充专区管辖(县城所在地为锦屏镇);
1952年属四川省南充专区管辖;
1968年为南充地区管辖县(县城所在地为周口镇);
1993年起为南充市辖县。
词条图片
蓬安县
蓬安县
蓬安县
蓬安县
蓬安县金城山凤凰谷
蓬安县樟茶鸭
蓬安县
[db:内容2]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蓬安县 的全部内容,如果大家还对相关的内容感兴趣,请持续关注上海建站网!
详情:操作步骤/方法10-19级天赋加点,强化雄鹰守护可以给你提供......
详情:操作步骤/方法1我们只需要将所有客户公司放到一列。2然后选中......
详情:操作步骤/方法1首先去找一个NPC,他叫丽丽,坐标位置如图所......
详情:操作步骤/方法1第1步用取卡针取出卡托,可以看到卡托上有这样......
本站部分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上海建站网(http://www.lvon8.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上海建站网(http://www.lvon8.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上海建站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