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问答 > 生活百科 > 日喀则市

日喀则市

网站编辑:上海建站网 发布时间:2022-09-07  点击数:
导读:日喀则市日喀则,西藏自治区下辖地级市,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边陲,青藏高原西南部,西衔阿里地区、北靠那曲地区、东邻拉萨市与山南地区,外与尼泊尔、不丹、印度等国接壤,国境线长1753公里,国土面积18.2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日喀则2014年人口72万,下辖1个市辖区、17个县。日喀则,建城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西藏的第二大城市,是后藏曾经的政教中心,也是历代班禅的驻锡之地。美丽...

日喀则市

日喀则,西藏自治区下辖地级市,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边陲,青藏高原西南部,西衔阿里地区、北靠那曲地区、东邻拉萨市与山南地区,外与尼泊尔、不丹、印度等国接壤,国境线长1753公里,国土面积18.2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日喀则2014年人口72万,下辖1个市辖区、17个县。日喀则,建城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西藏的第二大城市,是后藏曾经的政教中心,也是历代班禅的驻锡之地。美丽旖旎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后藏生活,日喀则被誉为“最如意美好的庄园”,境内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2014年6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复撤销日喀则地区,设立地级日喀则市,原县级日喀则市改为桑珠孜区。日喀则是从古到今的后藏重镇,藏语称“溪卡孜”,意为“土地肥美的庄园”。14世纪初期,元顺帝的大司徒强曲坚增战胜萨迦王朝,建立帕竹王朝后,得到元、明王室的庇护,设了十三个大宗溪,最后一个宗就叫做桑珠孜(在宗山上修建统治中心桑珠孜宗堡)。

中文名称:日喀则市

外文名称:Shigatse City

行政区类别:地级市

下辖地区:1个市辖区、17个县

所属地区:西藏自治区

政府驻地:桑珠孜区

电话区号:0892

邮政区码:857000

地理位置:西藏自治区南部、喜马拉雅山沿线

面 积:18.2万平方公里

人 口:72万(2013年)

方 言:藏语

气候条件:高原山地气候

著名景点:珠穆朗玛峰、羊卓雍湖、扎什伦布寺、白居寺、萨迦寺

机场:日喀则和平机场 火车站:日喀则火车站

车牌代码:藏D

现任市委书记:张延清

现任市长:刘虎山

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日喀则是从古到今的后藏重镇,藏语称“溪卡孜”,意为“土地肥美的庄园”。14世纪初期,元顺帝的大司徒强曲坚增战胜萨迦王朝,建立帕竹王朝后,得到元、明王室的庇护,设了十三个大宗溪,最后一个宗就叫做桑珠孜(在宗山上修建统治中心桑珠孜宗堡),自此,日喀则的全名称溪卡桑珠孜,简称溪卡孜,汉语译音为日喀则,这就是日喀则的地名由来。

设治前

公元七世纪初,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唐朝建立起强大的统一政权。雅隆部落的松赞干布在西藏高原实现了统一,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吐蕃王朝按照地理自然分布状况,把所辖中部地域划分为“卫、藏”两大部分,依日喀则东西的“藏”区为“耶如”(年楚河一带)和“如拉”(雅鲁藏布上游沿岸),东以岗巴拉山为界,西至冈底斯山(现阿里一部分)。因“藏”区地处雅鲁藏布江上游,于是才有了“后藏”之说。随着历史的发展,当时界定的“后藏”区域有所变化。但是,对于现日喀则地区来讲,仍处于这个范围的中心地带。因此,根据历史事实,人们亦习惯于把日喀则地区称为“后藏”。公元八世纪,吐蕃王朝的藏王赤松德赞请印度高僧莲花生进藏建桑耶寺,路经日喀则地方,在此修行讲经,并预言雪域高原的中心在拉萨,其次在年麦(日喀则)。公元十一世纪,萨迦王朝时,年麦已具“城镇”的雏形。

设治后

十四世纪初,大司徒绛曲坚赞战胜萨迦王朝,建立了帕竹王朝,得到元、明皇室的庇护,设了十三个大宗溪,最后一个宗便叫做桑珠孜(意为如愿以偿,选址在今日喀则),取名为溪卡桑珠孜。在宗山建造了宗政府。从此,日喀则的全名称溪卡桑珠孜,简称为溪卡孜,汉语译音为日喀则;日喀则始有建置。公元1447年(明正统12年),一世达赖喇嘛根敦珠巴(格鲁派祖师宗喀巴的徒弟)在一大贵族的资助下,开始主持兴建扎什伦布寺。

清朝时期

扎什伦布寺的建设对日喀则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城市随即以扎什伦布寺为中心逐渐扩展开来。日喀则的兴盛,在噶玛王朝统治西藏的24年间。1618年,藏巴汗噶玛彭措朗杰以后藏为据点,推翻了支持格鲁派的帕木竹巴政权,建立了第悉藏巴汗地方政权,首府设在桑主孜日喀则。藏巴汗统治时期,对宗山进行了扩建,使宗山成为当时西藏境内最雄伟的建筑之一,日喀则市一度成为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地游客不断往来,日喀则市城廓也得到了不断建设。1634年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和四世班禅罗桑曲结研究决定遣派专使前往天山南路向蒙古和硕部的贵族首领固始汗求援。1641年固始汗率兵攻人日额则,统治西藏地方约24年的藏巴汗政权宣告结束。1642年固始汗统治了全西藏,登上汗王宝座,便迎请五世达赖喇嘛到日喀则,将西藏13万户奉献给五世达赖刺嘛,将桑主孜建筑的宫殿全部拆除(木料运回拉萨,以扩建大昭寺和修建布达拉宫),将卫。藏地区行政事务托付给达赖喇嘛的第巴管理。并于1642年建立了由格鲁派管理的西藏地方政权,史称甘丹颇章政权。(因达赖居于哲蚌寺甘丹颇章而得名)。达赖喇嘛居于前藏,固始汗本人率兵驻后藏日喀则(后移驻拉萨)。1643年,固始汗赐给罗桑曲结“班禅博克多”的尊号。固始汗把后藏十个溪卡,全部献给扎什伦布寺,以作僧众的供养。从此扎寺成为历代班禅的驻锡地,日喀则市也就成为后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中华民国时期

1910年2月由于清末治藏政策失误,加之英帝国主义作祟,西藏政局出现错综复杂的局面。1940年2月5日国民政府颁布命令,特准十四世达赖喇嘛继位;1949年6月3日李宗仁颁布命令,特准十世班禅继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951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日喀则。为便于行政管理,中央在日喀则、江孜分设二个分工委。1956年4月22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在日喀则、江孜分设自治区备委员会基巧办事处(相当于地区)。1959年3月10日,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在拉萨全面发动了背叛中国的反革命武装叛乱,1959年3月~1961年10月,历时两年多的平叛斗争胜利结束。1959年3月28日,国务院发布命令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及各分支机构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同时通过了边平叛边改革的决议。日喀则1959年开始民主改革,1959年10月日喀则专区成立,辖11个县。(当时西藏自治区行政辖七个专区、一个市)。1960年西藏全区基本完成了民主改革。1962年仲巴县划归日喀则专区,1964年日喀则、江孜专区合并为日喀则专区,辖18个县。1965年恢复萨嘎、岗巴2县。拉孜县由拉孜迁驻曲下。辖18县。1968年谢通门县驻地由通门迁吉丁。1970年日喀则专区改为日喀则地区,地区驻日喀则县。辖日喀则、定结(驻江嘎)、拉孜(驻曲下)、聂拉木(驻冲堆)、谢通门(驻吉丁)、仲马(驻扎东)、康马、亚东(驻下司马)、岗巴、南木林、萨迦、定日(驻岗嘎)、吉隆(驻宗嘎)、昂仁、江孜、仁布、白朗(驻洛布穷孜)、萨嘎等18县。1971年定日县由岗嘎迁驻协嘎尔。1972年萨嘎县由萨嘎迁驻加加。日喀则地区辖日喀则、定结(驻江嘎)、拉孜(驻曲下)、聂拉木(驻冲堆)、谢通门(驻吉丁)、仲巴(驻扎东)、康马、亚东(驻下司马)、岗巴、南木林、萨迦、定日(驻协嘎尔)、吉隆(驻宗嘎)、昂仁、江孜、仁布(驻强钦雪)、白朗(驻洛布穷孜)、萨嘎(驻加加)等18县。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江孜地区,辖日喀则地区的亚东、康马、岗巴、江孜、仁布、白朗6县;山南地区的浪卡子县,驻江孜县江孜镇。

1986年9月1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江孜地区,所辖的亚东、康马、岗巴、江孜、仁布、白朗6县划归日喀则地区;浪卡子县划归山南地区。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隆格尔县,以仲巴县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注:实际上因故没有正式成立隆格尔县)。1986年12月1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日喀则县,设立日喀则市。日喀则地区辖1个县级市、17个县。1997年,日喀则地区辖日喀则市和江孜、定结、南木林、仁布、白朗、康马、昂仁、亚东、拉孜、岗巴、仲巴、聂拉木、谢通门、萨噶、定日、萨迦、吉隆18个县(市)。1999年9月21日,民政部批准(民发[1999]54号)撤销隆格尔县(注:实际上因故没有正式成立隆格尔县)2014年6月26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日喀则地区,设立地级日喀则市。

行政区划

2014年6月26日地级日喀则市成立,原县级日喀则市改为桑珠孜区。日喀则市下辖1个市辖区(桑珠孜区)、17个县(江孜县、白朗县、拉孜县、萨迦县、岗巴县、定结县、定日县、聂拉木县、康马县、亚东县、仁布县、南木林县、谢通门县、吉隆县、昂仁县、萨嘎县、仲巴县)1个口岸(樟木口岸)。共有203个乡(区、街道办事处),1760个村(居)委员会。

经济

日喀则经济结构以农牧业为主,在2003年全区各地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排位中,农林牧渔总值排第一位,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国内生产总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排第二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排第三位。日喀则粮食产量占西藏的40%,商品粮占全区的60%以上,畜牧业总量在全区各地市中居第二位。2012年,日喀则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4.5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16.8亿元。2013年,日喀则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73497万元,同比增收15946万元,增长27.71%,完成年初预算的150.36%。

总述

日喀则经济结构以农牧业为主,在2003年全区各地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排位中,农林牧渔总值排第一位,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国内生产总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排第二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排第三位。日喀则粮食产量占西藏的40%,商品粮占全区的60%以上,畜牧业总量在全区各地市中居第二位。[3] 2012年,日喀则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4.5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16.8亿元。2013年,日喀则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73497万元,同比增收15946万元,增长27.71%,完成年初预算的150.36%。

农牧业

农牧业是日喀则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日喀则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牧业的发展快慢。日喀则是西藏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耕地面积125万亩,占西藏自治区的1/3,粮油产量占西藏自治区的40%左右,向国家交售的商品粮占西藏自治区的50-70%,粮油生产总量居西藏自治区第一位。畜牧业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常年牲畜饲养量达550余万头(只、匹),折合800余万个绵羊单位,居西藏自治区第二位。

日喀则不仅是西藏自治区农牧业大地区,也是盛产农畜土特产品的地区之一。据统计,畜土特产品有十几种。其中,亚东鱼、帕里牦牛、岗巴羊、桑桑酥油、霍尔巴羊、江孜大蒜、“联嘎姆”高级糌粑、日喀则荞麦、艾玛岗马铃薯、拉孜优质油菜籽等。

1989年日喀则农牧业总产值达18777.30万元,比1980年增长了31.46%。其中,农业产值占49.40%,牧业产值占42.14%。

1999年粮油总产达到35.2万吨,比1994年增产7.2万吨,增长25.7%;农业总产值达87545.06万元,比1994年增加47381.59 万元,增长54.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270元,比1994年增加249.88元,增长24.5%;1999年牧业产值达42111.08万元,比1994年增加15291.88万元,增长36.3%,成畜死亡率仅为2%左右。

2002年底,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2.9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8.4亿元,占总收入的65%。农牧民人均收入1690元,比1994和1999年分别增长了65.7%和33.1%。日喀则粮油总产达到78091万斤,比1994和1999年分别增产21925万斤和3550万斤,增长28.1%和4.5%。其中,粮食产量73984万斤,油菜籽产量4107万斤,蔬菜产量1.58亿斤。日喀则年末牲畜存栏控制在570万头(只、匹)。肉类总产量2.71万吨,比1994和1999年分别增长57.6%和19.9%。奶类总产量5.72万吨,比1994和1999年分别增长60.7%和21.7%。

2013年,日喀则推广“藏青2000”良种8.5万亩,占全区推广任务的80%,推广“喜马拉22号”2.06万亩;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成为第二批中国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分别在江孜、拉孜等10县落实农机示范村10个;新续建青稞生产基地、退牧还草工程等农牧业项目19类186个,完成国家投资3.91亿元。2013年,日喀则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76亿元,同比增长3.7%。

外贸

日喀则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所辖18个区、县中共有9个边境县,与尼泊尔、不丹、印度三国接壤,边境线长1573公里,约占全区边境线长的一半。有4个开放口岸,29个互市贸易点。1984年,由国家投资组建了日喀则首家专业外贸企业,2002年,日喀则共有各类外贸企业7家,有国有的、集体的、私营的和股份制的。2002年日喀则口岸对外贸易进出口交易额达5亿元人民币(不包括互市交易额),比1987年的约7000万元人民币增长6倍多。

1984年至2000年,日喀则外贸公司累计出口活羊近10万只、出口羊毛4000余吨、出口油菜籽1500多吨、出口牛羊绒近1000吨、出口青稞约1.3万吨,累计出口创汇2193万美元,年均为农牧民转换现金收入约1000万元人民币。2002年,外贸公司实现出口创汇近500万美元,对外出口市场除传统的尼泊尔王国外,还开拓了印度、日本等国和欧美地区市场,对外出口产品除传统的羊毛、绸缎等外还开发了纺织品、机电品、玩具等。

2002年,日喀则共出口油菜籽2005吨,出口羊毛200吨,比2001年整整多了3倍。2001年日喀则互市贸易额为7890万元人民币,其中,出口5130万元、进口2760万元,2002年日喀则互市贸易额为8640万元,同比增长9.5%,其中出口7106万元,同比增长约38.5%。

2013年,日喀则共有3个已开放口岸,1个待恢复开放口岸,28个互市贸易点。西藏自治区有90%的边境贸易在日喀则的各大口岸进行。樟木口岸的边境小额贸易额达到20.44亿元,占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的60%以上。

旅游

2011年日喀则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34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22%;实现旅游总收入11亿元,比2010增长30%。2011年8月珠峰文化旅游节前后,日喀则共接待游客24.5万人,同比增加41%;旅游收入1.9亿元,增长57%,参与人员35万人,招商引资36亿元(共13个项目)。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日喀则市地处中国西南边陲、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南与尼泊尔、不丹、印度三国接壤,西衔阿里地区,北靠那曲地区,东邻拉萨市与山南地区。经纬跨度在东经82°00′至90°20′和北纬27°23′至31°49′之间。全市国土面积18.2万平方公里,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220公里。

气候环境

日喀则地区大致有3种区域性气候。喜玛拉雅山以北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地区,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以北的少部分地区属高原亚寒带季风半干旱、干旱气候;喜玛拉雅山主脊线以南地区属高原温带季风半湿润气候。

总体的气候特征是:空气稀薄,气压低,氧气少,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年平均达3300小时,高原紫外线强烈。气温偏低,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年平均气温西部亚寒带地区为0℃,东部温带地区为6.5℃,年平均日较差西北部为16℃,东部为14℃。干季和雨季分明。每年10月至翌年4月,干旱多风,低温少雨雪,降水量不到全年降水的10%,为干(旱)季或风季。5至9月,气候温和,空气湿润,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的90%以上,为雨季。此时多夜雨,多雷暴冰雹,夜雨量占总降水量的70-80%以上。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东部较多,在200-430mm之间,西北部偏少,少于200mm。东部降水比西部早,降水年际波动大。全地区无霜期在120天以上,境内降雪强度小,雪域集中在亚东帕里-聂拉木-定日的南部一带。喜玛拉雅山南坡的亚东、樟木、吉隆、陈塘、绒辖终年温暖,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1000mm左右,最暖日平均气温在18-22℃,具有高山亚热带气候特点。

水文特点

径流季节分配不均,年季变化小。全地区有河流100余条,河川年径流总量350亿立方米,水利资源蕴藏量为1360万千瓦。西藏第一大河雅鲁藏布江发源于日喀则地区的仲巴县杰马央宗冰川,由西向东流经仲巴、萨嘎、吉隆、昂仁、拉孜、萨迦、谢通门、日喀则、南木林、仁布等10县,境内长度为700公里,流域面积10万多平方公里。年楚河是另一条重要的河流,发源于康马县,经江孜、白朗在日喀则汇入雅鲁藏布江。其他还有朋曲河、多雄藏布、仲曲河、绒河、叶如河、康布河、吉隆河等等,除少数内流河外,均属印度洋水系。河流水源由地下水、雨水和冰雪融水补给,水温偏低,含沙量小,水质好。径流季节分配不均,年季变化小。

地形地貌

日喀则大体处于喜马拉雅山系中段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中段之间,南北地势较高,其间为藏南高原和雅鲁藏布江流域。全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基本上由高山、宽谷和湖盆组成,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自然资源

能源资源

西藏能源资源主要有水能、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林草和畜粪等可再生能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非可再生能源资源发现较少。

矿产资源

西藏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发现100多种矿产资源,探明储量的有36种,储量居全国前5位的有铬、工艺水晶、刚玉、高温地热、铜、火山灰、菱美矿、硼、自然硫、云母、砷等11种,其他较重要的还有陶瓷土、石膏、泥碳、晶质石墨、锑、重晶石、金、银、钼、硫铁矿、铅、锌、钴、锂、钾盐等现代盐湖矿产和石油具有良好的资源前景。

土地资源

西藏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牧草地65万公顷,占总面积的53.79%;耕地集中分布在藏南河谷及河谷盆地中,东部和东南部也有少量分布,总面积达3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全区土地资源一大特点是未利用土地多,占土地总面积的30.71%,可利用潜力很大。

生物资源

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小麦、水稻、玉米、高梁、荞麦、鸡爪谷、花生、芝麻、蚕豆、豌豆、油菜、马铃薯、园根、籽粒苋、苹果、梨、桃、核桃、茶叶、70多种蔬菜等。动物:西藏有哺乳动物118种,鸟类473种,爬行动物49种,两栖类44种,昆虫类2300多种。家养动物主要有牦牛、黄牛、犏牛、马、驴、骡、绵羊、山羊、猪、鸡、鸭、兔等。这些动物大多是原始品种,长期以来自然选择起着主导作用,适应高原环境,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水产资源

西藏鱼类约有71种,其中鲤科的裂腹鱼和亚科的鱼类占多数。羊卓雍错的高原裸鲤、雅鲁藏布江的铲齿裂腹鱼、班公错的裂腹鱼、朗钦藏布和森格藏布的裸裂尻鱼以及亚东鱼较为著名。根据各种研究资料表明,西藏已发现的浮游动物有760多种,其中原生动物458种,昆虫208种,鳃足类56种;水生源植物一硅澡隶2目,11科,35属,共计340种。

动物资源

到目前为止,已发现野生哺乳动物142种,鸟类488种98亚种,隶属19目57科,其中有22种西藏(青藏)高原特有种。爬行类56种,两栖类45种;鱼类68种,归属于3目18属54科。西藏野生脊椎动物共计799种,构成了西藏的动物资源优势。在这些动物中,虎、豹、猴、野驴、野牦牛、马鹿、白唇鹿、羚类、猞猁、麝、小熊猫、水獭、藏马鸡、鹤类、蟒等123种野生脊椎动物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占全国重点保护动物的1/3以上。其中,滇金丝猴、孟加拉虎、云豹、西藏野驴、野牦牛、羚牛、白唇鹿、赤斑羚、黑颈鹤、红胸角雉等45种野脊椎动物,是濒危灭绝或西藏特有的珍稀保护动物。

水能资源

西藏是中国河流与湖泊最多的省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余条。湖泊星罗棋布,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612个,其中,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的有104个,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有47个,超过500平方公里的有7个,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有3个。湖泊总面积为24183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面积的30%;湖泊率2.01%,为全国湖泊率平均值的2.5倍,湖泊在西藏内流水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水系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区内湖泊相应地划分为3个区,即藏东南外流湖区、藏南外流一内陆湖区、藏北内陆湖区。

人口民族

人口

截止2005年底,日喀则总人口为662,146人。其中农业人口490534人,牧业人口100130人,非农业人口71482人。藏族人口651828人,汉、回、蒙、土、满、苗、壮等十几个民族人口10318人。2005年日喀则出生8881人,死亡3961人,自然增长率7.47‰。2013年日喀则总人口72万。

民族

藏族人口651828人,汉、回、蒙、土、满、苗、壮等十几个民族人口10318人。

交通运输

航空

2011年7月8日,日喀则机场正式开航。

公路

截止2002年日喀则公路通车里程为12242.691公里,日喀则2条国道 1240.625公里,6条省道871.096公里,14条县道1847.29公里,65条乡道3686.66公里,328条村道及边防公路(含专用公路)4597.02公里。日喀则无一条二级及二级以上等级公路;日喀则203个乡镇中,198个乡镇通公路,占乡镇总数的97.54%,5 个乡镇不通公路,占乡镇总数的2.46%,1751个行政村中的1433个行政村通公路,占行政村总数的81.84%,318个行政村不通公路,占行政村总数的18.16.%;公路密度为6.7243公里/百平方公里。等级公路1962.685公里,等外公路10280.006公里。

铁路

拉日铁路是拉萨火车站至日喀则火车站,是青藏铁路延伸线,建设项目总投资108亿元(一说初步设计概算总额133亿元)。最高运营时速120公里,年货运量830万吨以上。

新建路程是东起青藏铁路货运终点拉萨南站(南站是货运站,早已建好,但拉日铁路客车运行是起于拉萨火车站),出站后折向南沿拉萨河而下,途经堆龙德庆县、曲水县后,折向西溯雅鲁藏布江而上,穿越近90公里的雅鲁藏布江峡谷区,再经尼木、仁布县后抵达藏西南重镇日喀则,全长253公里。

建设工期为4年。铁路建设项目于2010年9月26日正式开工建设,2014年7月22日拉日铁路通过验收,2014年8月16日拉日铁路正式运营。

车站:设拉萨站、拉萨南站、白德站、协荣站、曲水站、茶巴拉站、尼木站、卡如站、仁布站、大竹卡站、灯古站、吉琼站、卡堆站、日喀则站14个客运站、会让站。

客运票价:2014年8月16日,拉日铁路开行第一对客运列车(K9821/2),K9821为拉萨-日喀则,全程2小时59分,K9822为日喀则-拉萨,全程2小时57分,双向停靠仁布、尼木、曲水县、协荣等车站。

据“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网站查询显示,16日首发的拉萨至日喀则K9821次旅客列车的开行时间为9时从拉萨站发车,途经协荣、曲水县、尼木、仁布站,11时59分抵达日喀则站;日喀则至拉萨K9822次旅客列车的开行时间为17时30分从日喀则站发车,途经仁布、尼木、曲水县、协荣站,20时27分抵达拉萨站。据了解,K9821/2次旅客列车全程票价为:硬座40.50元,硬卧上铺111.50元、硬卧中铺116.50元、硬卧下铺119.50元,软卧上铺169.50元、软卧下铺175.50元。

民俗文化

传统节日

藏历年:藏历年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隆重的节日。日喀则既过藏历12月1日的“农民年”,又过藏历1月1日的藏历年。

林卡节:逛林卡是藏族群众根据高原气候、环境和生活条件形成的一种民族习惯。以前,每年藏历5月1日至15日这半个月里,人们走出庭院,来到浓荫密布的林卡游玩,逐步成为林卡节。

达玛节:藏语为跑马射箭。最初流行在江孜,其他许多地方也有举行。过去江孜达玛节于每年藏历4月19日左右举行。有赛马、比试骑术、角力等活动,但主要是搞展佛、跳神、祭祀等宗教活动。现达玛节时间多在农闲的6月份举行。

沐浴节:“天上闪现太白星,人间河须请郎中”这句人人皆知的话,指的是藏历7月中旬,太白金星在湛兰的天空出现一周,经星光照射的江河、泉水、溪水随之聚变而具有水之八德。当太白金星闪烁的七天中,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牧区,家家户户扶老携幼,提酒带餐到江河、去泉边尽情地饮水、游泳、沐浴、洗衣。

望果节:望果源于古代,盛于近代,是祈盼丰收而举行的活动。虽然各地的望果繁简不一,但其形式和内涵大同小异。开镰之前农事稍闲时,全村男女着上新装和僧侣一道列队转游庄稼地。队伍由持柱香、经幡、经书、宝伞、宝瓶、手鼓、锣钹、法号、彩箭的善男善女引路,全村人跟在后面。队伍按东南西北方向转游,每至一方祭此方神。在行进的途中不断地吹号、摇鼓、诵经、挥舞彩箭呼喊:“恰也怙秀,央也怙秀”(德福来吧,吉祥也来吧),烧香敬供村神,祈求丰收。转完了庄稼地便在荫凉处,进餐饮酒。过后进行赛马、赛牦牛、唱藏戏、跳舞等娱乐项目。

斗牛节:白朗县斗牛节在8月份举行,届时各乡村农牧民汇集一起,带着自家的公牛,进入指定的斗牛场,而后进行每乡、每村的斗牛比赛。比赛时二牛相斗难分难解,其场面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最终弱者被顶倒或落荒逃去,才可结束二牛之间的恶战。

藏戏

藏戏是以民间歌舞的形式表现文学内容的综合艺术。吐蕃时期以来,后藏民间歌舞艺术不断发展,后来又出现了拟图腾面具舞蹈、白面皮面具艺术表演、跳神艺术,以及民间的说唱艺术等,这些民间及宗教艺术中包含着一些戏剧因素。经过历代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努力,创造了藏戏艺术。人们一般把日喀则作为藏戏的发祥地,把汤东杰布奉为藏戏始祖。汤东杰布系日喀则地区昂仁县人,他利用当时民间和宗教艺术中的某些戏剧萌芽或形式发展了藏戏艺术。五世达赖倡导举办藏戏节,促进了藏戏的交流与发展。

景点

日喀则市有珠穆朗玛峰为首的冰峰雪山、原始森林带,神山、圣湖、草原、名寺古刹。从拉萨沿雅鲁藏布江溯流而上,沿途有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的羊卓雍湖,扎什伦布寺则是日喀则的象征,寺院依山而筑,是历代班禅的驻锡地;江孜的白居寺拥有众多佛塔,被誉为“西藏塔王”,寺内的壁画总观结构连贯,局部看自成一体,白居寺和萨迦寺都是西藏的宗教中心;在日喀则市还有宗山抗英遗址;从日喀则南部边境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日喀则市 的全部内容,如果大家还对相关的内容感兴趣,请持续关注上海建站网!

  标签:
内容声明: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由第三方用户投稿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用户负责。上海建站网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连带责任。上海建站网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严格审核相关关内容,如您发现页面有任何违法或侵权信息,欢迎向网站举报并提供有效线索,我们将认真核查、及时处理。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
浏览此文的人还看过
问道过通天塔攻略
问道过通天塔攻略

详情:操作步骤/方法1通天塔介绍:2通天塔一般需要玩家通过20层,......

命运就算颠沛流离是哪首歌的歌词
命运就算颠沛流离是哪首歌的歌词

详情:操作步骤/方法11“命运就算颠沛流离”是李克勤的《红日》中的......

魔兽世界任务父亲的脚步怎么做
魔兽世界任务父亲的脚步怎么做

详情:操作步骤/方法1首先,找到哨兵尤罗。图中黄色圈圈就是。2面对......

笔记本电脑时间不能实时同步怎么
笔记本电脑时间不能实时同步怎么

详情:操作步骤/方法1第一步:点击电脑左下角开始找到“控制版面”:......

相关网站

  • 北京墓地
  • 成都墓地
  • 长城华人怀思堂
  • 清东陵万佛园
  • 九里山二区公墓
  • 施孝园
  • 华夏陵园
  • 中华永久陵园
  • 珍珠源公墓
  • 灵山宝塔陵园
  • 长城华人怀思堂
  • 清东陵万佛园
  • 九里山二区公墓
  • 施孝园
  • 华夏陵园
  • 中华永久陵园
  • 珍珠源公墓
  • 灵山宝塔陵园
  • 长城华人怀思堂
  • 清东陵万佛园
  • 九里山二区公墓
  • 施孝园
  • 华夏陵园
  • 中华永久陵园
  • 珍珠源公墓
  • 灵山宝塔陵园
  • 真武山公墓
  • 大朗陵园
  • 北京墓地
  • 成都墓地
  • 院山公墓
  • 卧龙寺
  • 长松寺
  • 凤凰陵园
  • 白塔山公墓
  • 宝光塔陵公墓
  • 红枫艺术陵园
  • 金沙陵园
  • 金土坡公墓
  • 燃灯寺
  • 莲花公墓
  • 真武山公墓
  • 大朗陵园
  • 院山公墓
  • 卧龙寺
  • 长松寺
  • 凤凰陵园
  • 白塔山公墓
  • 宝光塔陵公墓
  • 红枫艺术陵园
  • 金沙陵园
  • 北京墓地
  • 成都墓地
  • 金土坡公墓
  • 燃灯寺
  • 莲花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