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部分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上海建站网(http://www.lvon8.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上海建站网(http://www.lvon8.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上海建站网手机版
济宁市
济宁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黄淮海与鲁中南山地交接带。东邻临沂市,西接菏泽市,南连枣庄市和江苏省徐州市,北与泰安市接壤,西北端则隔黄河与聊城市相望,面积1.1万平方公里。济宁历史文化悠久,是东夷文化、 华夏文明、 儒家文化、 水浒文化、 运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儒家创始人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回、史家左丘明皆出生于此。元明清时期, 京杭大运河促进了济宁商品经济的繁荣,使济宁成为京杭大运河沿岸重要的工商业城市。济宁辖市中区、任城区、兖州市、曲阜市、泗水县、邹城市、微山县、鱼台县、金乡县、嘉祥县、汶上县、梁山县12个县市区,人文旅游资源丰富, 曲阜孔庙、 孔府及孔林和京杭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此外,济宁还拥有孟庙、 孟府、 水泊梁山、 微山湖、 宝相寺、 峄山、 少昊陵等1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四座国家森林公园。
行政区划和人口
2007年,市区建成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城区人均住房面积22.14平方米,比1980年的7.31平方米增长2.02倍。全市总人口818.2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9.74万人;人口密度为731人∕平方公里;城镇人口密度不断加大,2007年全市居住在城镇半年以上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41.78%。少数民族由改革开放初的21个增加到2007年48个,人口6万余人,其中以回族为最多,约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4%,其他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布依族、朝鲜族、佤族。2009年末,全市总人口(户籍)831.31万人。其中男性人口425.97万人,女性人口405.3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1.73万人,出生率为11.37‰;死亡人口4.46万人,死亡率5.59‰;全年净增加人口7.27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78‰。
历史沿革
济宁历史悠久。夏商时期,伏羲氏后裔中的有仍氏部族在境内建立了仍国(又称有仍国,今济宁一带)。西周分封时,仍国被封为任国(古仍、任字异音同)。秦初,置任城县于原任国,其治所设今微山县仲浅村。汉置任城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改为任城郡,郡治设今市中区;同时,迁任城县治于此。金天德年间,济州治由巨野迁于任城。元初,济州升为府,并更名为济宁。后升为济宁路。明代,济宁路降为州,属兖州府。清初,改为直隶州,直隶山东省;雍正年间改为州,不辖县,属兖州府;乾隆时复为直隶州。民国初年,改为县。1946年1月,济宁第一次解放,始设济宁市,市政府驻原济宁县城;随即升为地级市。9月,国民党军队占领济宁。1948年7月,济宁重获解放,复设济宁市。建国后,境内政区多次变化。1949年分属鲁中南行署的尼山、台枣两个专区。1950年行署撤销后,尼山、台枣两专区合并为滕县专区,辖16个县市。1953年滕县专区与湖西专区合并,改为济宁专区,辖14个县市,专属驻济宁市。1967年专区改称地区。1983年10月,济宁地区撤销,济宁市升为省辖地级市。
地理环境
济宁市境地势东高西低。东和东南部山峦绵亘、丘陵起伏,位于邹城市的凤凰山,最高峰海拔648米,系全市最高点;西部、中部平坦,河流较多,较大的河流有黄河、京杭大运河、泗河、洸府河、白马河、东鱼河、老万福河、新万福河、洙赵新河、老赵王河等,其中,黄河流经市境西北部,境内全长31公里;京杭大运河北起梁山县黄河南岸的郭那里,流经济宁市区,与南四湖相连,境内全长88公里;泗河发源于泗水县泉林镇陪尾山,境内全长159公里,为最大的自然河;南部低洼,并积水成湖,即南四湖,该湖由微山、昭阳、独山、南阳四个水域相连的湖泊组成,亦代称微山湖。在全市总面积中,山丘2093.6平方公里,占19.5%,平原5243.1平方公里,占49.1%,洼地1780平方公里,占16.7%,湖泊1568.2平方公里,占14.7%。
气候
济宁市地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降水集中、季风明显、干湿交替、无霜期长、偶有灾害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3.9ºC,一月平均气温-0.9ºC,七月平均气温26.9ºC,极端最高气温为1972年6月11日40.6ºC,极端最低气温为1981年1月27日-16.2ºC,年均降水量657.5毫米,年均无霜期208.5天。土壤类型主要包括潮土、褐土、棕壤、砂姜黑土、水稻土5个土类,16个亚类,35个土属,107个土种,是全省土壤类型较多的地区之一。矿产资源以煤为主,全市含煤面积392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6.7%,煤炭总储量达270亿吨,已探明资源储量140亿吨,占全省煤炭资源储量的53.8%。其次是稀土,已探明储量206万吨,居全省第一位。2008年10月新发现一处特大型铁矿,已控制铁矿资源量10亿吨。
资源与产业发展
济宁
济宁市有着悠久的工商业发展史。西汉时期,山阳(今金乡)的铁、亢父(今济宁市南部)的缣、鲁国的缟,已闻名于世。唐代,兖州产的镜花绫被列为贡品,源源不断地运往长安;当时境内还有多处冶铁、冶铜作坊,是山东矿冶业中心。明、清时期,随着运河的全线开通,特别是会通河多次疏浚以后,境内的商业、加工业逐渐发展起来。济宁成为著名的漕运码头和商品集散地。运河两岸,“帆樯如林,百货山积”;城墙内外,店铺绵延,鳞次栉比。故有“江北小苏州”之誉。清末民初,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并得到发展。生产门类除电业、矿业外,主要是轻工业,如烟草、皮毛、铁器、铜器、木货、丝业等。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济宁市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279.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7%,增速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比全省增幅高0.8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6.6%,上半年增长10.7%,前三季度增长11.5%,全年实现了12.7%的较高速度。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70.41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264.81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743.97亿元,增长11.4%。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加值35.73亿元,增长24.6%;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71.91亿元,增长18.3%;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6.54亿元,增长8.4%;房地产业增加值47.09亿元,增长9.5%。三次产业对GDP贡献率分别为4.1%、67.1%和28.8%。三次产业比例为11.9:55.5:32.6,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占比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下降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高0.5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28492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4170.99美元),比上年增加177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9%。地方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9%,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有新的提高。
工业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上年的3213家发展到3763家,增加550家。完成工业增加值1076.7亿元,增长14.7%。其中国有企业106.0亿元,增长12.0%;集体企业7.4亿元,下降0.7%;股份合作制企业14.9亿元,增长13.1%;股份制企业721.8亿元,增长15.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19.1亿元,增长16.6%;其他经济类型企业107.8亿元,增长12.8%。轻工业增加值301.8亿元,增长13.2%;重工业增加值774.9亿元,增长15.3%。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28.0:72.0。煤化工、装备制造、能源工业、食品工业四大千亿级产业完成增加值814.5亿元,增长14.1%,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75.7%。制造业完成增加值667.2亿元,增长17.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62.0%。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61个,合同外资4.46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4.16亿美元,增长7.3%。其中,中外合资企业16个,实际到帐外资7653万美元,下降24.7%;外商独资企业40个,实际到帐外资31609万美元,增长89.3%;中外合作企业5个,实际到帐外资2338万美元。
济宁市有着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史记》中即有“宜五谷、桑麻、六畜”的记载。隋唐时期,曾是全国粮食产量较高的地区。但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农业发展缓慢。建国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巨大变化。2009年,全市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实现总产值529.15亿元,比上年增长5.7%。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70.41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73.08亿元,增长3.4%;林业增加值4.41亿元,减少7.1%;牧业增加值69.06亿元,增长6.8%;渔业增加值16.4亿元,增长19.6%;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7.45亿元,增长10.2%。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比例为64.0:1.6:25.5:6.1:2.8。全年粮食播种面积962.26万亩,比上年增加70.8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629.4万亩,比上年减少56.55万亩,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为60:40。蔬菜瓜果面积达到345.05万亩,减少5.1%。其中名优稀特蔬菜瓜果面积达到151.8万亩,占蔬菜瓜果面积的44%,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21.69万亩,较上年增加3.24万亩,年末实有林地面积26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新增农田林网面积18.23万亩,四旁植树1759.6万株,当年育苗2.65万亩。全市生猪出栏522.8万头,同比增长14.8%;出栏家禽16775.7万只,增长12.7%;出栏牛30.8万头,增长15.1%;出栏羊478.8万只,增长5.1%。2009年末,生猪存栏271.2万头,增长14.4%。家禽存栏6571万只,增长15.2%。羊存栏259.5万只,增长2.4%。肉蛋奶产量140.8万吨,增长10.2%,其中肉类总产量72.0万吨,增长10.3%,禽蛋产量52.3万吨,增长11.1%;奶类产量16.5万吨,增长7.5%。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7万亩,增长9.8%。水产品产量达到32.2万吨,增长5.9%。
交通
济宁自古为“水陆交汇、南北冲要之区”,交通便利。建国后,特别是1978年以来,交通事业得到全面、快速发展。铁路分别于1979、1985年增建了济宁—菏泽、兖州—石臼所两条线路,与境内的兖济线和过境的京沪线、京九线构成两纵一横的铁路交通网。济宁曲阜机场已开通济宁——广州白云机场、北京首都机场、上海虹桥机场、成都双流机场、沈阳桃仙机场航线。公路建设形成了以一、二级高等公路为骨干,多等级公路相配套的网络框架。内河航运能力进一步增强。京杭运河济宁至台儿庄三级航道于2000年11月22日全线贯通,为运河经济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全市公路建设投资21.94亿元,新建改建公路1034.3公里,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354.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23.7公里。全市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1.7亿吨,比上年增长33.2%,货物周转量373.5亿吨公里,增长36.3%;公路客运量8184万人,增长6.1%,客运周转量55.2亿人公里,增长10.4%。内河航运完成货运量4196万吨,增长4.6%;货物周转量225.3亿吨公里,增长4.5%。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2009年末,全市市话交换机总容量56.7万门,增长10.2%;农话交换机总容量111.3万门,增长3.9%;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981万门,增加284.2万门。全市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41.3万户(包含小灵通用户),比上年减少7.3万户。其中市内固定电话用户达到69.1万户(包含小灵通用户),减少0.5万户;农村固定电话用户达到72.24万户,减少6.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14万户,新增67.6万户;全市互联网用户39.8万户,增加9.4万户。全年邮电业务总量46.37亿元,增长6.2%。其中电信业务量42.7亿元,增长5.9%,邮政业务量3.67亿元,增长9.8%。
文化
济宁市是著名的孔孟之乡,文化底蕴深厚。至2009年,全市已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梁祝传说、嘉祥鼓吹乐、祭孔大典,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改革开放30年来,文化事业硕果累累,一大批反映“孔孟之乡、运河之都”风情和成就的作品,先后获得国际、国家、省级文化大奖,一批艺术家获得“梅花奖”、“牡丹奖”、“突出贡献专家”等奖项。创作并演出的吹打乐、渔鼓、以及山东琴书节目分别获得全国“群星”奖金奖;新编大型历史剧《孔尚任》获中国曹禺戏剧奖;24集电视连续剧《福星临门》于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由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反响热烈。国际孔子文化节、中国(济宁市)京杭大运河文化艺术节、嘉祥石雕节、微山荷花节、梁山水浒节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济宁运河文化广场、济宁影城、济宁市博物馆、曲阜市杏坛剧场、孔子研究院、邹城市博物馆、兖州市博物馆等大型文化设施,进一步提升了济宁市文化事业的实力与档次。2009年,全市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2个,艺术表演场所10个,公共图书馆11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2个。广播电视覆盖面继续扩大,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86.19万户,广播人口覆盖率92.7%,电视人口覆盖率94.5%。
炎黄与济宁炎帝、黄帝是华夏子孙公认的祖先,他们曾先后活动于黄河下游、中游地区,尤其是在中原地区创立了不朽的功绩,成为华夏民族历史中的亮点。文献记载,炎帝曾在曲阜建立国都,因而,济宁一带曾是炎帝部族活动的区域。《史记索隐•三皇本纪》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以火德王,故曰炎帝”,又说炎帝“初都陈,后居曲阜”。《帝王世纪》也说:“炎帝都于陈,又徙鲁”。陈即今河南睢阳县。有学者认为,炎帝徙都曲阜之后,因先后与蚩尤、黄帝部族作战,后败退西部,其部族也随之迁于姜水流域,成为姜姓的始祖。
炎帝之后兴起的部族是黄帝部族,黄帝在战败炎帝、蚩尤部族之后,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号称“天下共主”。黄帝,轩辕氏,又号有熊氏、缙云氏,他在统一中国各部族以及社会发展中作出过重大贡献。
据有关文献记载,黄帝生于寿丘,寿丘即今曲阜城东旧县村。成年后,黄帝作为部落集团首领,率部与炎帝、蚩尤等部族展开了空前的大战,并逐鹿中原,扫平天下,归于一统。晚年薨于关中地区,葬于乔山《今陕西省黄陵县》。关于黄帝出生地,《史记•五帝本纪》集解说:“母曰附宝,……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今在曲阜县东北六里”;《索隐》说:“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帝王本纪》一书也说:“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四月生黄帝于寿丘,曰轩辕丘”,《周易•正义》也说:“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附宝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龙颜有圣德”。此外,《宋书•符瑞志》、《兖州府志•帝迹志》、《兖州府志•古迹志》、《曲阜县志》、《路史》及河北教育社出版的《中华文明史》、周谷成等编的《中国事典》等书籍均载“黄帝生于寿丘,寿丘在今曲阜”。北宋真宗皇帝为了纪念“黄帝生于寿丘”,于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下诏改曲阜县为仙源县,县城也迁往寿丘;并下圣旨,建起了1320楹的森森黄帝庙,名为“景灵宫”,以供春秋奉祀。
水浒文化
在五六百年的漫长岁月中,人们对《水浒传》的阅读随着文化历史语境的变迁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方式。其中政治伦理的价值评判毫无疑伺曾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统治者的禁毁还是革命家的推祟,无论是将之视为反抗者的赞歌,还是把它看作投降派的挽歌,都毫无例外地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的话语运作,是某一社会阶层或集团利益向文化形态的呈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阅读方式,我们亦不必苛责前人的偏激与浅薄―,我们在那样的历史语境中同样会被彼时流行的话语所牵引。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如何摆脱传统的束缚而建构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阅读方式。在此,本文即试图在文本与特定文化语境的交互作用中来对《水浒传》进行重新阅读,力求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意蕴。
梁祝文化一、梁祝墓碑—说服力较强的文物证明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为配合宣传新婚姻法,梁祝故事以各种艺术形式广为传播,对梁祝文化的发掘与考证也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郭沫若根据清人焦循《剧说》中有“嘉祥县有祝英台墓碣文,为明人刻石”的记录,曾派员来济宁嘉祥了解情况,但因《剧说》中所记的祝英台墓地点不准确,故未找到。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尚未设置微山县,今墓碑所在地属济宁县与邹县交界带。1952年,修浚白马河工程中,梁祝墓碑始见天日,并由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在当地保存。1976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梁祝墓碑再次被深埋地下。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又一次复出。
梁祝墓碑立于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现将碑文摘录如下:
外纪二氏出处费祥。迩来访诸故老,传闻:在昔济宁九曲村,祝君者,其家钜富,乡人呼为员外。见世之有子读书者,往往至贵,显耀门闾,独予无子,不贵其贵,而贵里胥之繁科,其如富何?膝下一女,名英台者,聪慧殊常。闻父咨叹不已,卒然变笄易服,冒为子弟,出试家人不认识;出试乡邻不认识。上白于亲毕,竟读书乃振门风以谢亲忧。时值暮春,景物鲜明,从者负笈过吴桥数十里柳荫暂驻,不约而会邹邑西居梁大公之子,名山伯,动问契合,同诣峄山先生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旷定省,言告归宁。倏经半载,山伯亦如英台之请,往拜其门。英台速整女仪出见,有类木兰将军者。山伯别来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迤东。西庄富室马郎亲迎至期,英台苦思:山伯君子,吾尝心许为婚,并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成室家之好。更适他姓,是异初心也。与其忘初而爱生,孰若舍生而取义,悲伤而死。少阒,愁烟满室,飞鸟哀鸣,闻者惊骇。马郎旋车空归。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以遂前之愿,天理人情之正也……
上述文字比较平实地记载了梁祝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既无夸张修饰之语,又少浪漫虚构气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故事的发生地正在今济宁境内,“济宁九曲村”、“邹邑”、“峄山”、“吴桥”、“西庄”这些地方,都是要么至今尚存,要么有据可考的。“九曲村”早在汉代就已存在,位于今微山县马坡乡境内的泗河南岸,因泗河从兖州至此有九处弯而得名,现已演变为东九、西九两个村;“邹邑”,即今邹县;“峄山”,在邹县城东南20余里处,有“岱南第一奇观”的美誉;“吴桥”,明嘉靖年间戴光修《邹县地理志》“邹县图”中对其所处方位绘制清晰,清《邹县志》(娄一均修)也有记载:“吴桥—在邹城西60里,跨白马河上,隆庆年间被水湮没”;“西庄”现仍沿用其名,在今马坡北。
墓碑还比较清楚地透露出这样两点信息:一是梁祝墓为重修。明正德年间“总督粮储新泰崔公讳文奎,道经顾兹废圯,其心拳拳”,遂萌发重修梁祝墓意图,经过近一年的筹划运作,终使其“四界竖以石,周围缭以垣,阜其冢,妥神有祠,出入有扉,守神祠有役。昔之不治者,今皆治之;昔之无有者,今皆有之”;二是梁祝墓为官修。碑文前后刻有“丁酉贡士前知都昌县事古邾赵廷麟撰 文林郎知邹县事古卫杨环书 亚圣五十七代世袭翰林五经博士孟元额 时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奉敕”等字样,说明此事经过皇上准许,由当时知名文人和权威官员共同参与完成。由此可见,距今近500年前,粱祝墓就已存在于此;济宁为梁祝故里的事实,为上至朝廷下至黎民百姓所认同。
二、旧志记载—参考价值较大的历史资料
历史上邹县与曲阜并称“邹鲁”,是著名的孔孟之乡,读书风气悠久而浓厚。“断机教子”、“凿壁偷光”等关于读书的典故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据专家推测,梁祝故事发生的年代应为汉代;今马坡一带,汉为山阳高平,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诞生了诸如文学家王粲、思想家仲长统等历史文化名人,也是目前山东出土汉碑较多的地区之一。梁祝故事产生于汉时的该地,有比较坚实的文化基础。梁祝家乡距峄山仅五六十里,梁祝到峄山读书求学,从地理上分析也绝非无稽之谈。椐清同治年间所修《峄山志》记载,峄山自古就有多处私学;早在元至元年间(公元1264年),峄山就建立了梁祝祠,内供梁祝汉白玉雕像。
现存旧志《邹县志》和《峄山志》亦有不少关于梁祝遗址的记载。康熙十二年朱承命修《邹县志》记载:“梁山伯祝英台墓—在城西六十里吴桥地方,有碑。”这正与新出土的梁祝墓碑地点吻合。20世纪90年代后期,济宁市有关部门正是根据史志记载和走访当地老人,查找到了梁祝墓的具体位置,发掘出了梁祝墓碑。清同治年间所修《峄山志》有多处记载梁祝遗址,如“梁祝读书洞,在至圣词祠右,相传梁山伯、祝英台读书于此”;“万寿宫,在仙人宫西一百余步,殿三楹,南向,旧与仙人宫为一,内有梁祝像”;“梁祝泉,在梁祝读书洞右,泉侧石上刻‘梁祝泉’三字”。文人墨客,每每到峄山游览,也留下不少对梁祝故事的吟咏感怀。如,清代邹人陈云棽《题万寿宫梁祝像》:“信是萦情两未终,闲花野草尽成空,人心到此眼偏酸,小像一双万寿宫。”这些诗作,《峄山志》中均有收录。
三、风俗传说—可信度较高的文化传承
笔者有在微山马坡工作和生活的经历,对梁祝故事发生于此并不陌生,但由于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当地人们不愿过分宣扬,甚至有些讳莫如深。据专家考证,梁氏从马坡附近村庄迁出后,定居于一二十里之外的两城等地;祝氏因避水灾,后迁济宁任城宅河村;梁祝墓记中所说的“西庄富室马郎”,其后裔于明代从西庄迁出,即今日马坡之马氏。上述地方,“梁、祝、马”三姓至今禁婚,有关的梁祝戏曲、电影等在“梁、祝、马”三村历来禁演,他人在当地“梁、祝、马”三姓氏之人前也避而不谈梁祝。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恰恰证明了梁祝故事发生在当地的真实性。
梁祝故事很早就以各种形式在鲁西南等地流传。宋元之际,被改编成戏文、元曲。明清时期,又有多种版本的传奇问世,山东琴书《梁祝下山》在民间流传最广,其中的唱词明确指出了梁祝在峄山就读这段历史事实。唱词写到:周公之理定纲常,文东武西列两旁,万岁爷闪开龙目看,武多文少为哪桩……,就在那红萝峄山立下学堂……,梁山伯祝英台就在那红萝峄山念文章”。济宁南路琴书传人杨芳红唱的《梁祝下山》唱词中也有关于梁祝在泗河岸边活动的描述:弟兄两个下了高山,梁山伯送祝英台把家还……,哥儿俩正想往前走,不多时来到泗河沿上,来到泗河沿上仔细看,何日大水白茫茫,山伯说“叫声小弟河里没船怎么过……”。
综上所述,梁祝故事发生在济宁佐证比较充分,从梁祝读书处到梁祝墓,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链结,可以说今微山马坡——邹城峄山一带就是上演这幕中外闻名的爱情悲剧的舞台。由于梁祝故事与生具有的平民性质,主人翁不可能载入正史,这就决定了它在民间流传的历史命运。因而,对其真实的发源地长期以来语焉不详。
“年俗”记忆中华民族的年节习俗非常丰富,而被称为“中国十大传统节日”的春节、元宵、二月二、清明、端阳、七夕、中秋、重阳、祭灶、除夕,则更是以其独具民族特色的风貌、风姿、风采,像一条永不停息的长河,伴着岁月行进,在变化中继承,在传承中发展。
春节,是第一个被国家定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除夕,则是从2009年第一次成为国家定为的法定假日。他们都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现如今的过年,实际上已经把除夕和春节两个节日合而为一了。
过了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家家开始忙年,每天都有固定的内容。你听,华北各地流行这样的谣儿:
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作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蒸枣花(蒸插有红枣的馒头);二十九,通香斗(做焚香的香炉);三十儿,耗油儿(掌灯熬夜)!
除夕,又称作“年三十儿”,“年三十夜”。实际上,它是年节习俗整个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此意唐代文人王谨化成诗句,则曰:“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云,春逐五更来”。除夕的民俗事象,在文人的诗词中也有着细致的描绘。如明人沈明在《除夕词》这样写道:锣鼓儿童声聒耳,傍早关门;挂起新帘子,炮仗满街惊耗鬼,松柴烧在乌盆里。写就神荼并郁垒,细马送神。多着同兴纸,分岁酒阑扶醉起,阖门一夜齐欢喜。 一首词,竟把除夕这天打锣鼓、放鞭炮、贴春联、换门神、守岁、吃年夜饭等主要习俗,一一点到。
年三十儿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春联为红联,一般最常用的联语是“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迎新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等,商店则贴“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此外,在门楣上贴横批“抬头见喜”,“四季发财”。贴得最多的是“福”字和“酉”字。影壁、门楣、窗格、门扇、衣柜、书橱,几乎无处不贴而又无处不可贴。还要贴各种吉帖。如大门外贴“出门见喜”,粮囤上贴“五谷丰登”,畜栏内贴“六畜兴旺”,大车上贴“风驰雷动”,碾子上贴“青龙”,石磨上贴“白虎”等等。
除夕日,旧时还要在贴春联的同时,换上新绘的门神。门神信仰很早,《礼记.曲礼》就有“春祀户祭”的记载,为“五祀”之一。汉朝之后,人们在门扉上的绘神以驱鬼,门神不再是抽象的无名神。最早的门神是古代勇士成庆,短衣大裤,手执长剑,后来有人画刺秦王的荆轲像。至南北朝时再改为神荼、郁垒二神。到了唐朝,则换成了唐太宗手下的两位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晚唐五代时,钟馗又加入门神的行列。后世民间除武将门神外,又出现了朝服文官的门神,称为“五福临门”或“纳福迎祥”,从消极驱鬼逐祟变成积极的迎祥纳福的习俗理念。
栽摇钱树的习俗,也由来已久。清人沈德潜曾有诗句“户插竹枝风自古,儿垂方胜岁方增。”摇钱树,一般用青竹,栽于庭院之中,竹枝上系满花生、红枣和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串,寓意来年“招财进宝”。还有在客厅花瓶中插上松柏枝,上缀以“元宝”、古钱、石榴花等,亦称“栽摇钱树”。微山湖区渔民在船头上(或院中)插上备好的青竹,青竹系上花生、红枣和用锡箔或“金纸”叠成的元宝串(现在有的还配上霓虹灯)的“摇钱树”,以祈招财进宝。除夕一大早还要杀一只公鸡,将鸡血从船头流进水里,并拔带血的羽毛粘在号称“将军柱”的拴锚木桩上。还要请上“大王”神像(神牌)和“八大全神像”,摆上先祖牌位。吃年夜饭,又称 “吃团圆饭”。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说:“除夕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语,名曰‘年夜饭’,俗呼‘合家欢’。”年夜饭,鲁西南地区吃饺子,寓意“更岁饺子”。旧时,年饭做好后,先供祖先,再合家聚餐。今民间仍盛行。年菜摆满桌子,便使人觉得“年”要到了。除夕必备的一道菜是“生菜拌馓子”,生菜谐“生财”,馓子形类金条。除夕的年夜饭要慢慢吃,从掌灯时分开始,有的人家一直吃到深夜。
除夕夜子时行接神礼之后,便开始吃“接神饺子”。这水饺是守岁时包,半夜正交子时用水煮食,亦称“元宝汤”。接神饺子不单单包馅,还要在一些饺子里包进红枣、栗子、花生米、糖块、苹果块、硬币等,这种饺子谁吃到便被说为福气,并各有寓意。枣、栗是“早立子”,花生是“官职高升”,糖块是“嘴甜会说话”,苹果是“一年平安”,硬币是“新年发财”。如谁家过门多年的媳妇尚未生育,婆婆或嫂子还暗中取未煮熟的饺子让她尝,故意问其生不生。如回答说“生”,则认为是来年喜生贵子的吉兆。包饺子时男子可以参与,但不得包花边水饺,以为包了花边水饺会多生女孩。水饺包齐后,讲究用一张面皮裹上轴子,以示擀之未尽。水饺煮好后,不得用漏勺、笊篱舀,忌讳“漏汤”。盛上水饺要先敬天地、祖先。灶、门诸神处都要浇奠,还要端一碗汤泼到村头路口,祭奠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礼神之后,第一碗水饺要敬家中尊长,然后众人才可享用。如家中有人在外未归,也要为其盛上水饺,摆上筷子,以示举家团圆。下水饺要留一些,吃水饺要剩几个,以示有余。对家养禽畜,也喂几个水饺,以示万类纳福。有的地方家中男子还故意端了水饺到院中吃,据说这样来年麦收扬场可得好风。有的地方年夜吃饺子不吃蒜,忌讳“吃了算”。煮饺子如煮破了,不可说“破了”,要说“挣了”。
吃年夜饭后,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孩子们此时会高兴地唱起谣儿:“笑笑笑,新年到。敲锣鼓,放鞭炮。哥哥喜,妹妹跳。爹娘给我压岁钱,一吊又一吊。”有的人家小孩子们联合起来,齐集客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至追讨到爷爷奶奶的卧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热闹,故装小气,要讨要到围攻摸索,把老人的钱袋掏空,呼啸而散,老人家却乐不可支,说:“这是今年事事顺的预兆。”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子女睡熟后,将压岁钱装进写有"长命百岁"的红纸袋里,放在孩子枕边。曲阜孔府家中便是如此。现今,长者喜欢选用连号新纸钞给晚辈,有“连连好运,连连高升”之意。除夕夜即便家中有其他取暖设备,也要燃一盆木柴火。一夜下来,盆中木柴要彻底燃透。据说如此可保来年家道兴旺,不欠账负债。
守岁,是自古就有的一种习俗。吃完年夜饭,终夜不睡以待天明,即“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守岁,在年长的人是“辞旧岁”,有珍惜光明的意思;在年轻人心里,又有着为父母延寿的祝愿。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家庭,都必须守岁。光坐着会打瞌睡,便用些茶点瓜果,边吃边谈。古代守岁时还有饮屠苏酒的习惯。屠苏为阔叶草。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加入屠苏、大黄、白术、桔梗、蜀椒、乌头、拔契等药物,相传为唐代名医孙思邈所创。宋人高承《事物纪原》说:“除夕守岁,饮屠苏酒乃是惯例。”旧时年少者先饮,年老者后饮。云:“年少者得岁,故贺之;年老者失岁,故罚之。”孩子们此时则打着灯笼,到院中或街上放鞭炮放花,或缠着大人讲故事,猜谜语,有的人家开始推牌九、掷骰子、打麻将,玩扑克。直至五更,守岁才算结束。如今守岁又增加了围坐电视机前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新风俗,喧哗笑闹之声,把除夕的欢乐推向最高潮。
春节是集祈年、祭祖、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
祭祝新年。在山东称春节为“年下”,鲁西南有民谣《大年初一是年下》,将春节一家一户敬天祈年的习俗叙说得很形象:大年初一是年下,开开屋门敬菩萨。马驮金,骡驮银,骆驼驮来聚宝盆。大囤满来小囤尖,五谷杂粮敬老天。桌子方,桌子圆,围上桌裙转四年。十二碗菜全是供,三碗素菜把供圆。
古人把谷子一熟叫做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就已经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春节的主要习俗之一,祈求新的一年事事顺利。
祀祖敦亲,合家团圆。春节中这类内容的民俗事象很多,如祭祀祖先,开门爆仗、互相拜年等。从除夕,直到大天亮,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到高潮。旧时各家都要焚香致礼,敬天地,祭祀祖先。祭祀祖先,一般是把祖宗们的牌位依次摆列正厅,牲醴酒浆、纸马香帛,都整洁齐备,然后长幼依序上香跪拜毕,分别侍立供案两侧。思亲至切的子弟,则矮凳侧坐,通宵达旦。各地祀祖的礼俗颇有差异,称谓也有别,有称“拜家堂”,有称“拜真”等等。从初一到初三每日晨昏,都有这番礼仪,这也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情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在历代文人中写年节的诗,最为著名的当属王安石的那首《元日》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便说了春节开门爆仗的习俗。中国人在节日喜庆场合里,最不可少的就是爆仗了。爆仗最早称爆竹,是竹节烘烤而发出响声,以驱鬼邪。而春节放爆竹兼有吉庆和除旧布新的象征,所以春节开门第一件要事便是燃放爆仗。这一习俗有着极久的渊源,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代,梁人宗懔于《荆楚岁时记》里就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銄恶鬼。”此江南荆楚的岁时风俗,后慢慢传延到全国。
年节里,家庭中都要依次给长辈拜年,旧时磕头,后改为鞠躬。出外见面的人也要笑容满面地抱拳互相恭贺新年,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更是互相拜年,互致吉语:“恭喜、恭喜……”或“恭喜发财,恭喜发财!”如今,电话拜年已在现代社会成为普通现象,用以联年谊,敦乡情,新风俗。
百艺杂陈,娱乐狂欢。元日之后,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杂耍等,给新春佳节增添着浓郁的喜庆气氛。年节正值“立春”前后,古代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龙灯和舞狮,在中国各地都有,是喜庆之时最典型的民间艺术活动。从塞北到江南,以至西北、东南,虽造型稍有不同,玩耍的套路略有差异,但所表达的欢快喜乐的主题是一致的。龙灯和舞狮,如今仍是常见的娱乐方式,不需赘述。
春节间,城乡还多有百艺杂陈的庙会。庙会上,扛幡的,踩高跷的,走索的,吞剑、弄刀的,弄瓷、舞盆的,变戏法的,耍猴戏的,西洋镜及各类民间戏剧,都汇聚在庙会献艺,年节中的人们都愿来此找找乐子,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成为新年娱乐中的一景。
在济宁城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过年期间的庙会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则还有无庙会之名却有庙会之实的 “土山儿”土山儿坐落在老济宁城的东南隅,它名山却不是山,只是一大片起伏不平的土丘。这是运河多次清淤积土于此而形成的一片无主地,它西至太白楼,东到阜桥口,北贴老城墙,南邻老运河。南北宽约150米,东西长约300米,约60多亩地。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林语堂创办的《论语》杂志上就发表有狄海天《济宁的土山》的文章,说:“凡是熟悉济宁的人,都熟悉济宁的土山,正如同住北平而熟悉天桥一样。土山是济宁南关外的一个娱乐场,前边流着一道运河,后边紧靠城墙根,负城面水,的确是块好地方。”茶馆戏棚、武术杂耍、地摊叫卖、干稀小吃都集中于这方土地,拥挤嘈杂,热闹非常。仰运河之利的济宁,街道纵横,市面繁荣,引得苏、鲁、豫、皖几省的民间艺人纷纷到土山儿搭棚卖艺,书棚曾多达20多处。至20世纪20年代以后,这里还先后建起几处大戏院,如:书带草亭、同乐、长春、四海春、福寿戏院,进德会院内也建了进德会剧场。曲艺艺人大都是撂地摊卖艺,艺人在土山所占的那块演出地点,俗称“坑”。至30年代,土山儿又有了十几家茶馆,“四海春”、“玉仙亭”两个茶馆经常组织武术表演“以武会友”,其他茶馆则设有书场,如“盛记茶馆”设琴书,“玉仙亭茶社”设八角鼓,“万花春茶社”设弦子鼓、坠子等。至于说“武老二”、说相声、变戏法、演木偶戏的、变魔术的、玩陀螺的、耍猴、耍拳、拉洋片的,则只撂地摊拉场子了。莲亭假山上曾刻有这样的字句:“古有太白醉酒家,今存书词百枝花;东鲁遗风犹然在,千秋万世闪光华。”每年的春节,从头一年的腊月下旬开始,外地的一些杂技团、戏班子、个体艺人纷纷汇集来,布置场地,做好演出准备。做生意的见缝插针搭棚设摊。大年初一一大早,土山儿会突然变得焕然一新、光彩夺目,各类艺人商贩似乎自天而降,人欢马叫,锣鼓齐鸣。还有一批玩具商人云集土山,有各种花枪、木刀、宝剑,马鞭,假胡子、纸花、彩灯、年画以及小人、小马、泥娃娃、花拉棒捶、皮老鼠、琉璃崩崩、玻璃号、陀螺、风筝、烟花鞭炮等等,平时很难买到的玩具充斥市场。土山儿,是老济宁市人及其周边乡民村夫心向往之的游艺场所,是无其名有其实的天天庙会。
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的活动已经淡去,春节主要习俗都完整地保留下来,并在继承中得到发展。
科教
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成就辉煌。2009年,全市实施科技计划项目48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8项,省级164项,市级293项。技术创新成果丰硕,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95项,引进、转化科技成果350余项,为历年来最多。有128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其中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9项获省科技进步奖,96项获市科学技术奖。全市申请专利3342项,专利授权2961项。5位发明人获第四届山东省发明创业奖。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9家。民营科技企业达到122家。已建立4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63处产学研基地,4处国家火炬计划技术产业基地,5处省级院士工作站,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20处。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正式挂牌,与中国科学院、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全市园区有6家已建或在建科技创新平台,孵化面积达到45万平方米,在孵项目达到650个。12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县市区考核,济宁市荣获科技部“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2009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943所,在校生129.1万人。其中普通高校6所,研究生在校生2805人,普通本专科在校生7.4万人;成人高校2所,成人本专科在校生2.2万人;中等职业学校50所,在校生7.5万人,其中普通中专10所,在校生1.6万人,职业中专31所,在校生5.5万人,成人中专9所,在校生3502人;普通高中51所,在校生13.1万人;普通初中259所,在校生29.3万人;小学1306所,在校生54.0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3所,在校生1449人;幼儿园1256所,在园幼儿15.2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8%。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2009年,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1182个,其中医院115个,卫生院14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5个,疾病防控中心14个,妇幼保健机构13个,高等医学院校2个,中等医学教育机构6个。年末各类卫生人员3793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1886人;医疗床位26932张。2009年,成功承办第十一届全运会济宁赛区比赛。在世界比赛中,获银牌1枚,铜牌1枚;在参加全国比赛中,获金牌9枚,银牌3枚,铜牌4枚;在参加全省比赛中,获金牌9枚,银牌11枚,铜牌17枚。
旅游
济宁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孔孟故里为中心的儒家文化、济宁老运河为主体的运河文化、水泊梁山为依托的水浒文化,构成了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1982年,曲阜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其孔府、孔庙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我国三大古建筑群;孔林占地面积达3000亩,是我国规模最大、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人造园林和家族墓地。鲁国故城遗址、九龙山汉墓、少昊陵、周公庙、颜庙等众多的遗址与建筑,进一步奠定了其文化名城的历史地位。邹城市的孟府、孟庙、孟林因孟子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与影响,而倍受瞩目。嘉祥县的武氏祠汉画像石刻,被史学界称之为“汉代历史百科全书”。境内的梁山,因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曾以此为根据地,与官军抗争,而蜚声中外。济宁曾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客居之地,位于市区中心的太白楼,初为酒楼,相传李白曾在此饮酒赋诗;崇觉寺铁塔、声远楼、汉碑群、东大寺等文物古迹,为济宁增添了古城色彩。境内山青水秀,自然风光优美。邹城东南的峄山奇峰怪石,陡峭峻拔,被誉为“岱南奇观”;泗水城东的泉林,名泉荟翠,流水孱孱,引人入胜;夏秋之际,微山湖碧波浩淼,草长莺飞,十万亩荷花连成一片,景色迷人;曲阜尼山、石门山,嘉祥青山,济宁北湖度假区等,也都以独特的风姿吸引着中外游客。2009年,接待国内游客2444.02万人次,同比增长18.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76.88亿元,同比增长20.7%。接待境外旅游者24.48万人次,增长28.3%。旅游创汇12102.86万美元,增长98.2%。全年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185.11亿元,增长22.8%。
济宁土特产因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而闻名遐迩。著名的农牧渔类土特产有曲阜香稻、鱼台鱼农一号水稻、金乡金谷、嘉祥红皮蒜、白菊花、细毛长山药、金乡白皮蒜、汶上大荸荠、鲁西黄牛、青山羊、嘉祥大蒲莲猪、泗水裘皮羊、济宁百日鸡、微山麻鸭、龙缸松花蛋、南四湖四鼻孔鲤鱼、芡实米、菰、苇、莲藕、湖菱等;著名手工制工艺品有嘉祥鲁锦、彩印花布、曲阜楷雕、碑帖、尼山砚、泗水鲁柘砚、柘沟土陶、济宁路青猾皮等;地方风味名吃有济宁菜肴奶汤鳜鱼、八宝甲鱼、菊花虾排、鱼排、原色虾仁、糖醋鲤鱼、冰糖莲子、油焖鱼、烤花鳞鱼、财神阁烧鸡、筒子鸡,微山湖鲜风味烹调有辣味鱼、爆炒鱼片、筒子鱼;糕点类的济宁兰芳斋糕点、金乡蜜制红三刀等。历史悠久的孔府宴席,包括孔府酒、孔府菜、孔府糕点等近200种,其满汉宴上菜达196道,又有寿宴、喜宴、家宴等,都有固定菜式、规格、标准。玉堂酱菜已有300多年历史,其酱菜、酱油、金波酒曾于20世纪初获国际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金牌奖。
历史人物
当代名人——马继孔
隋唐五代——李白
隋唐五代——李道宗
隋唐五代——程咬金
魏晋南北朝——王弼
魏晋南北朝——王叔和
汉代——彭越
汉代——张良
春秋战国——鲁隐公
春秋战国——伯禽
春秋战国——周公旦
远古——神农氏
远古——伏羲氏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济宁市 的全部内容,如果大家还对相关的内容感兴趣,请持续关注上海建站网!
详情:操作步骤/方法11文同2简介:北宋仁宗时期著名的画家,字与可......
详情:操作步骤/方法1在手机上安装Metro大都会的软件,然后打开......
详情:操作步骤/方法1打开excel表格,点击菜单栏“插入”2点击......
详情:操作步骤/方法1网络营销主管在实际中也可以理解为运营总监运营......
本站部分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上海建站网(http://www.lvon8.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上海建站网(http://www.lvon8.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上海建站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