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部分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上海建站网(http://www.lvon8.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上海建站网(http://www.lvon8.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上海建站网手机版
叔齐(历史人物)
偃师市北部的首阳山,因历史名人伯夷、叔齐而名扬天下。伯夷、叔齐是商末周初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两兄弟先是相让王位,隐居于首阳山;后因不满周王以臣伐君,不食周粟以身殉节,其宽仁的德行和死节的精神广为后世传颂。
中文名: 墨胎致
别名: 谥号齐,世称叔齐
字号: 字公达
国籍: 中国(殷商)
民族: 华夏族
出生地: 商末孤竹国(今河北卢龙西一带)
主要成就: 谦恭揖让,不食周粟,饥饿而死
1简介2生平3后世纪念4历史评价5影响目录
1简介
叔齐(生卒年不详),商末孤竹国(今河北卢龙西)君次子,名致。孤竹君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不受,兄弟相偕去周,投奔西伯(即周文王)。西伯死后,武王东进伐纣,伯夷和叔齐叩马而谏,以为父丧而用兵,是不孝不仁。武王灭商后,他们逃到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南),不食周粟,饥饿而死。
2生平
伯夷叔齐画像
伯夷与叔齐 长眠首阳山
偃师市北部横贯着一段绵延起伏的邙岭,此岭绝大部分为土岭,但有十几公里是石山。石山最高峰高359米,以首见日出故名首阳山。这里因为历史名人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而名扬天下,伯夷、叔齐墓于1981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再探寻伯夷、叔齐的墓已经很费劲了,但是在首阳山上有一舜帝庙,庙西不远处有一座红亭子,亭南坡上有一通为伯夷、叔齐立的碑,碑面显示该碑刻于1988年。据当地人介绍,原偃师塔庄村北保存有一通石碑,中间刻“古贤人伯夷叔齐墓”,右边刻“正北至首阳山墓冢二千八百八十八步”,左边刻“乾隆十五年五月下浣立”,碑阴刻《夷齐隐首阳山辨》一篇,400余字,碑现存于偃师商城博物馆。
先扣马而谏 后不食周粟
不少人都知道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但伯夷、叔齐究竟何许人也?
据说伯夷、叔齐是商末周初孤竹国(位于今河北卢龙)国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国国君年老须有人继承王位时,看叔齐聪明,就命将其立为国君。
孤竹国国君死后,叔齐认为,按世袭制应由兄长伯夷继位。伯夷说:“父命也,不可违。”为让其弟叔齐继位,伯夷离家出走。叔齐想,要让兄长继位,我就应远走高飞,于是也悄然离去。伯夷、叔齐离开孤竹国之后,听说周文王贤明,不约而同地都到周国定居,与周文王关系良好。
后来,周文王去世,周武王继位,在姜尚辅佐下组织联军,与诸侯会盟于孟津,然后誓师讨商伐纣。伯夷、叔齐听说之后非常气愤,认为周武王的行为实为犯上作乱、不忠不孝,于是冒着生命危险,跑到黄河岸边周兵经过的地方,拦住周武王的马斥责说:“先王尸骨未寒,你们却大动干戈,这能算孝吗?你是臣子,却犯上作乱,这能算忠吗?”周武王的侍卫要杀掉这俩胆敢拦道的顽固派,而周武王采纳了姜尚的建议,放了他们一条生路。今孟津县会盟镇有一个扣马村,就是因伯夷、叔齐“扣马而谏”而得名。
周人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政治攻势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周朝。伯夷、叔齐兄弟认为做周朝的百姓是一种耻辱,于是二人便隐居于首阳山上,且不食周粟而整日靠采集野果充饥,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上。
让位又殉节 被儒家推崇
伯夷、叔齐兄弟不为王位相争而相让,因不满周王以臣伐君最终以身殉节的行为,自古以来就广为传颂,得到了儒家的大力推崇。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立即回答说:“古之贤人也。”子贡又问:“他们对所做的事不觉得后悔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仁,没有什么后悔的。”孔子后来又进一步说:“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如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春秋战国时期创立的儒家学说,对伯夷、叔齐的这种行为非常赞赏,评论说:“能以国让,仁孰大焉,伯夷顺乎亲,叔齐恭乎兄。”综观伯夷、叔齐二人的一生,虽然没有轰轰烈烈、引人注目的功业,但其所作所为没有一私一毫的私欲存于其中,自觉地践行着儒家倡导的仁义节操。
3后世纪念
伯夷叔齐墓葬
史书记载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而首阳山全国有5处。伯夷、叔齐墓目前也有多处。
一是在河南新郑,位于新郑市孟庄镇京广铁路702公里处西侧,两冢南北相距约30米。现存冢高5米,周长分别为60米、90米。2001年11月12日,新郑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新郑市文物保护单位。
二是在山西永济。在今永济县首阳乡,距县城四十余里,有二贤祠,也叫伯夷、齐庙。该庙于281年至289年太康时所建。前汉《地志》中,就有“首山祠”的记载,这首山祠就是二贤祠。《水经注》称:“雷首山(即首阳山)有夷齐庙”。由此可知该庙所建时间之久远了。明成化元年(1465年),佥事胡谥请于朝廷,要求岁岁祀奉。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御史张泰、河东守道王存礼主持将该庙修茸一新,并重建了两座石坊。该庙有大门、二门、碑亭、廊房、经院和书院等建筑。庙内东侧有伯夷、叔齐二冢并列,冢前矗巨碑一通,大书“古贤人之墓”。墓之四周丛森茂密,古柏参天。春来绿树葱茏,夏至浓荫蔽日。碑亭内矗有唐代颜鲁公、韩吏部、粱卿等碑刻四通;宋代黄载、黄庭坚、司马温公等石刻五块;另有金元至明清碑数通。碑多颂扬夷齐耻食周粟,采薇首阳,以至杀身成仁的“高尚气节”。历代对其祠墓皆有修茸,迄清代后期,祠庙逐渐荒废倒塌,现还存有两大墓冢,常有远方游客莅临瞻仰。
三是在甘肃定西。墓地坟堆高达7尺左右,直径丈余,周围古松参天,绿草如茵。墓前设一高大石碑,上有左文襄公篆刻的“百世之师”和“有商逸民伯夷叔齐之墓”的碑文。两边有陇西著名书法家王霖书刻的对联:“满山白薇味压珍鱼肉;两堆黄土光高日月星辰”,横额:“高山仰止”。墓地后面,为奉伯夷、叔齐的“清圣祠”。据碑文记载,此祠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历经坍塌复修,最后一次复修于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祠内墙壁左侧镶嵌清光绪时湖南范秉诚所撰《首阳山怀古并序》碑文,右侧有近代汪陵所撰《重修清圣享堂碑记》。前殿拆除,正殿厢房尚存,廊檐下原有清陕甘总都左宗棠“首阳山宜清圣祠辩”碑,现存有左部督军范绍儒将军“首阳怀古”诗碑。
四是在甘肃渭源。在渭源县城东南约30公里的莲峰乡,坐落着一座小山,即首阳山。山虽不高,历史上却十分出名。伯夷、叔齐是否死在今渭源县境内的首阳山上,明万历二十三年户部主事杨恩就此事撰文进行论证,文章被人雕刻成碑,立在渭源县莲峰乡莲峰山五台下。此碑高7尺,宽3,5尺,文1184字。碑文认为全国虽有五处首阳山,而以渭源首阳山为真。刻石字迹清晰,书法刚劲有力,堪为明代碑碣书法中的上品。石碑的背面刻的是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巩昌知府曹司牧撰写的《改建首阳山夷齐词记》,文中介绍了伯夷、叔齐的生平及历代奉祀概况,并说明了改建的原因和经过。由于此碑论据确凿,资料翔实,引起了许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重视。明代朱燮远、清代左宗棠还以此碑文为蓝本,撰写了夷齐庙碑文。首阳山下,就会发现有两座长满花草蕨薇,堆得像小山似的墓冢,那就是伯夷、叔齐的坟墓。如今坟前还立着一座碑楼,上刻“商逸民伯夷叔齐之墓”,碑首阴刻着清代陕甘总督左宗棠篆书“百世之师”。楼眉横批:“高山仰止”,两侧砖刻陇西王霖撰写的对联:“满山白薇,味压珍馐鱼肉;两堆黄土,光高日月星辰。”在墓后面百余步,是后人为纪念伯夷、叔齐而修建的清圣祠。此词最早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后因兵乱而毁。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人们集资重建,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院内有正殿五间,殿前左右墙壁上嵌着墨绿色的大理石,上刻清代湖南范绍儒撰写的《首阳山怀古诗(并序)》以及陇西汪凌撰写的《重修清圣享堂碑记》。院内有一块《首阳山新建清圣庙碑》,碑文是左宗棠撰写的。
五是河南安阳。在安阳城东北7公里的韩陵山。伯夷、叔齐让位后,离开孤竹国之后,听说贤明的文王尊敬老人,他俩不约而同地都到周国定居。周武王伐纣,商亡后,伯夷、叔齐兄弟二人来到殷都附近的首阳山,即今韩陵山,抱头痛哭。在首阳山,靠采集野果充饥,不久饿死。相传二人感动天地,于是狂风大作,天葬二人于首阳山,作冢两个。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于两墓冢前建“二仙庙”,内塑伯夷、叔齐金装神像。并在他们二人饿死的二月二十日,立庙会祭祀。
4历史评价
用文字的形式记载伯夷、叔齐
孔子在《论语》中曾先后多次赞颂伯夷、叔齐,评价伯夷、叔齐“古之贤人也”,“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并评价夷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孟子评价夷齐为“圣之清者”。管子曰:“故伯夷、叔齐非于死之日而后有名也,其前行多备矣"。韩非子曰:"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把《伯夷列传》作为人物列传的首篇。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写过一篇《伯夷颂》,赞颂伯夷、叔齐。
用诗词的形式讴歌伯夷、叔齐
夷齐的让国精神和耻食周粟的高尚气节,使各代诗人深受感动。他们题诗作赋,咏颂伯夷、叔齐。见于文字记载的,咏颂伯夷、叔齐的诗多达近百首。著名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司马光、文天祥、刘伯温、顾炎武等都有传世佳作赞美夷齐。
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九章·橘颂》中把夷齐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榜样,“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广州刺史吴隐之上任之前,听说广州城外有一泉,人称“贪泉”。传言赴广州作官者,若饮此泉之水,就会变成贪官。吴隐之上任伊始,就痛饮三瓢贪泉之水,并赋诗一首,以言其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也终于没有成为贪官。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俘囚禁期间,曾写过一首《和夷齐西山歌》。“彼美人兮,西山之薇矣。北方之人兮,为吾是非矣。异域长绝兮,不复归矣。
风不至兮,德之衰矣。”元兵统帅劝降时说,“国己亡矣,杀身以尚,谁复书之?"文天祥正言以答:"商非不亡,夷齐自不食周粟。人臣自尽其心,凯问书与不书?”并咏诗抒怀: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伯夷、叔齐的事迹,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也影响到周边国家。清代,朝鲜使者柳梦寅写过一首《夷 齐 庙》,“首阳苍翠郁嵯峨,滦水悠悠也自波。土俗尚闻孤竹庙,邦人能唱采薇歌。一时贤士知俱出,万古高名问孰多。此地清风吹不尽,荒台只是旧山河。”“ 邦人能唱采薇歌”,说明当时朝鲜人对伯夷、叔齐是相当崇拜的。
用美术、书法等艺术形式描绘伯夷、叔齐
南宋著名画家李唐以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采薇而食,最后饿死首阳山为题材,画了一幅《采薇图》。此画系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采薇图》刻划的是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宁死不愿意失去气节的精神。图中描绘伯夷、叔齐对坐在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上。伯夷双手抱膝,目光炯然,坚定沉着;叔齐上身前倾,表示愿意相随。伯夷、叔齐均面容憔悴,身体清瘦。肉体上由于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饥而受到极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却丝毫没有被困苦压倒。图中人物刻画生动传神,森森然正气溢于毫端。这幅画的创作年代,正是南宋与金国对峙的时候。一些朝廷官员丧失民族气节,主张投降。李唐则以这幅画的形式弘扬高尚气节,谴责投降变节的行为。《采薇图》传世于宋、元、明、清各个朝代,晚清入宫,至今已近千年。 绘画大师徐悲鸿称赞《采薇图》“为绘画史上的极峰。”《采薇图》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华夏文明的骄傲,同时又是炎黄子孙高尚气节的展现,同时也可以说是孤竹文化的延续。
北宋名臣范仲淹曾书写过《伯夷颂》长卷,后为秦桧所藏,辗转多人后,清代入宫。1949国民党逃往台湾,将其带到台湾。继范仲淹书《伯夷颂》之后,元代书法家邓文原也书有《伯夷颂》。 “先哲吾师表,斯文古鼎铭。义形扣马谏,书胜换鹅经。故事征皇祐,乡祠谒仲丁。登堂睹遗墨,山雨飒英灵.心田垂世远,手泽历年殊。谁购山阴序,真还合浦珠。身惟名不朽,书与道同符。诸老珍题在,犹堪立懦夫。蜀后学邓文原顿首。” 邓文原书《伯夷颂》,现存故宫博物院。
在上海博物馆,保存着一件明代崇祯年间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伯夷、叔齐人物故事笔筒》,是我国珍贵文物之一。此件高21.9厘米,口径18.4厘米,底径为16.8厘米。整体直身,内外均施白釉。筒身四周以青花绘制,是一件典型的十七世纪明晚期景德镇精美青花瓷制品,弥足珍贵,堪称国宝。以伯夷、叔齐人物故事为题材的瓷器、铜器、雕刻,明清时期还有很多。
5影响
伯夷、叔齐对朝鲜的影响
传说殷商灭亡后,箕子从孤竹国带走数以万计的孤竹臣民,奔赴朝鲜,并建朝鲜国。同时也把伯夷、叔齐的故事带到朝鲜。 汉武帝时期,曾征讨并统治过朝鲜部分地区。朝鲜全面吸收汉文化,伯夷、叔齐对他们影响很大。1473年,朝鲜成宗四年,汉学家李边受成宗之命编撰《训世评话》,共编有65则古代故事,主要取材于中国古书,其中就有《伯夷、叔齐》篇。后此书多次再版,对朝鲜社会民众影响深远。明清时期,不少朝鲜诗人学者拜谒夷齐庙,题写诗文,讴歌伯夷、叔齐。
伯夷、叔齐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江户时代,德川光国爱读《史记》,尤其敬慕伯夷的气节。明朝末年,德川家先祖建“得仁堂”,将伯夷、叔齐的木雕像安置在堂内,并据孔子评论伯夷、叔齐所说的“求仁得仁”而将其命名为“得仁堂”。
日本江户时代赤穗四十七义士为主人报仇,然后集体剖腹自杀。日本小说家宫城谷昌指出:“义人”之说,实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武王伐纣,伯夷、叔齐扣马而谏,太公没有杀他们,还称他们是“义人”。从这些,也看出伯夷、叔齐故事对日本的影响。
伯夷、叔齐对越南的影响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置南越九郡,推行儒学教,伯夷、叔齐自然也随之影响到越南。
元代,越南状元莫挺之曾写《扇子铭》,奉君命出使元朝,时因为其貌不扬而受到元朝文武官员藐视,正逢外国有使者进奉扇子,于是题写《扇子铭》,自比为伯夷、叔齐。
词条图片
伯夷叔齐画像
伯夷叔齐墓葬
叔齐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叔齐 的全部内容,如果大家还对相关的内容感兴趣,请持续关注上海建站网!
详情:操作步骤/方法1百度搜索“英雄联盟官网”。2打开英雄联盟全新......
详情:操作步骤/方法1我们先在河边或者湖边,找到钓鱼训练师。2然后......
详情:操作步骤/方法1我们可以进入网站搜索小米,然后进入到官网。2......
详情:操作步骤/方法1首先介绍printf输出正型数,输出的形式为......
本站部分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上海建站网(http://www.lvon8.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上海建站网(http://www.lvon8.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上海建站网手机版